关于三坊七巷的800~1000字的作文急求下周1要交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05:01:30
关于三坊七巷的800~1000字的作文急求下周1要交的,

关于三坊七巷的800~1000字的作文急求下周1要交的,
关于三坊七巷的800~1000字的作文
急求下周1要交的,

关于三坊七巷的800~1000字的作文急求下周1要交的,
1.福州是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了解福州市最为出名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有古民居268幢.所谓的“三坊”指的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指的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三坊七巷住过许多名人.就拿“光禄坊”来说吧.这里曾经住过画家林有台;提学孙昌裔;以及诗人玄孙许良臣、许荩臣等.
光禄坊的风景也很不错,以光禄吟台最为有名,擅池、台、亭、石、花、木之胜.光禄吟台西荔枝树下,原有石刻“鹤磴”,是纪念林则徐晚年放鹤处.还有清代大木构造、宽敞明亮的刘家大院(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明末古朴木构房的黄任故居,高墙窄道的早题巷,明代石板铺设的老佛亭桥,都保存了明清建筑的特色.
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界处有大作家“冰心”的故居.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乡》中,留下了对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我记得在我11岁那年(1911年),从山东 烟台回到福州的时候,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这个住址,现在我写起来还是非常地熟悉、亲切,因为自从我学会写字起,我的父母亲就时常督促我给祖父写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写.这所房子很大,住着我们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们这一房,就住在大厅堂的两边,我们这边前后房,住着我们一家6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个人,和满屋满架的书.那里就成了我的乐园……”.可以看出女作家冰心对故居的留恋.如果三坊七巷没有魅力的话,她怎么会对这里有这么深刻的印象呢?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2.月二日,我和爸爸去游玩三坊七巷.要说什么叫三坊七巷,指的是三个坊和七条巷.巷是什么?就是屋子之间的通道比街道窄,有的地方叫胡同,在福州也叫“弄”.坊是什么?坊是人们的住宅区.
“三坊七巷”是由明砖清瓦构筑的传统街区,位于福州古城的中心.它东临南街,西靠通湖路,南到吉庇路(巷)和光禄坊,北接杨桥路(巷).历来是福州官绅、富豪和文化人较集中的住宅区.自北而南的三坊的排列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的排列是杨桥巷、郎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我们先来到了郎官巷.一进巷口,只见门牌上写着:郎官巷.来到郎官巷的二十号:严复故居.进了门,我先去严复生平介绍室,津津有味地看起图片来.爸爸来了,说:“去看看别的吧.”于是,我们去了严复故居的后花园.那里有一棵小杨柳,鸟儿在枝头歌唱,地上还盛开着喇叭花,一派生机,非常惹人喜爱.水泥地上一口水井,一个石磨,房口有一个花门,窗子也是花窗,人在其中,就像回到了古代.
后来又来到了安民巷,安民巷还有一个故事呢.以前,外国(古代的时候中国分为好多个国家)打到我们国家的附近,老百姓们都害怕极了.于是,外国派了一名士兵在这条巷门口贴了一张安民告示:老百姓,你们不要害怕,我们不会伤害你们的.老百姓这才放心.于是,后人就给它起名字叫安民巷.
接着我们又准备去塔巷.走到塔巷得经过一条很弯弯曲曲的路,害得我都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这时突然下起了一阵倾盆大雨,把我去其他坊和巷的美梦浇灭了.
这真是一次有趣的旅行.
3.深秋的福州,依然燥热.满街熙熙攘攘的红男绿女,涌动着俗世的欢乐.满眼红红火火的标语旗帜,渲染着节日的喜庆.和儿子悠悠闲逛,不经意的在一条巷子前顿足,却见巷口是璀璨的花团锦簇.抬眼望去,无边的幽深,各色仿古的招牌,隐约的小吃飘香.儿子说,这就是福州的名片——“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区”之一的三坊七巷!

节日的三坊七巷果然人潮如织.沿着中轴线南后街向东西铺展开的“非”字型古老街巷在节日的喜庆里,有时光恍惚、梦里繁华之感.修葺一新的南后街仍尽力地保持着历史的风貌,原木本色的古民居毫不张扬,临街的店铺也透着家常的气息.深褐色的木窗棂甚少华丽的雕饰.但如果你回眸历史,你的眼前会飘过一个个俊逸的身影,你的耳畔会回荡着一声声风雅的谈笑.这时你便会觉得:这古朴的窗棂,有浓浓的墨香、诗意,有淡淡的空灵、隽秀,又有一些无法触摸的凝重.宛如一帧珍藏许久的艺术珍品,你只有细细的回味,才能品出个中滋味.老福州的韵致,就在沿街的一方石头,一口小天井,一扇小窗中渗出来.温和醇厚,毫不张扬.
随着人流在南后街徜徉.在时空的交错中,我陷进了遥远的情境里.街巷西边的“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依然透着士大夫阶层的威严厚重.而东边的“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则演绎着市井的朴素温和.你随意拐进哪一条巷道,脚踩的都是方方正正的石板,举手触摸的都是洁白无瑕的高墙,抬眼望处都是窄窄长长的天空.这样的情景会令你顿生“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怆然滋味.
我在郎官巷南侧的二梅书屋逗留许久.当我抬起脚,跨过那高高的门坎时,内心不禁生出一股敬畏.这是清代翰林林星章先生的旧居.木质结构的书屋,不是高堂大屋,但每一处都流露出古时文人学士的风雅.看似漫不经心处,自有无限韵致.转角处一盆小小的绿色植物,小天井上两株伸向天空的修长小树,长长的游廊尽头,精巧的假山上蜿蜒着的紫色藤蔓,处处弥漫着一种克制,一种温和.一间间大小不一,格局各异的书房,或由小回廊相连,或隔着小天井相望,但皆朴实无华,就连厅堂也没有什么特别耀眼的摆设.把所有的堂皇都小心翼翼地掩藏起来,朴实无华到极致反倒有一种凛然不可冒犯之感.书屋曲折回环,宛若迷宫般,有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之感,似乎隐喻着浩瀚典籍,功成名就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我们或坐在回廊的长凳上歇息,或在曲径上转悠,或在演武厅想象着当年的学子也会怎样地嬉戏玩闹,似乎有歌咏般的诵读之音夹着顽皮的嬉闹之声传来……
走出二梅书屋,心却仍在里面绕不出来.直至走到紧挨着衣锦坊的黄璞故居前,才被这另一种迥异的建筑唤醒.这黄氏故居,是左右对称、前后推进的格局,显出一种别样的整齐谨严,处处透着无声的端庄,庄重而不失精巧.一进一进的房子像串葫芦似的,每一进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连接,而每一进的大厅,厢房,耳房、书房,起居室、天井,回廊,各有各的情致,又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故居的每一进都是以大厅为中轴,井然有序地左右铺开,层层推进,哪一处都不得有半点含糊.缓缓地移动脚步,往昔的繁华也恍若在眼前晃过.端庄威仪的大厅曾经有过多少回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雅聚呢?玲珑秀气的小客厅还有雍容高贵的女主人轻启朱唇,淡扫蛾眉后吟诗品曲、轻歌曼舞的遗香吗?而典雅秀气的绣楼是否有养在深闺里的的千金小姐回眸一笑的粲然生辉呢?曾经的繁华,终敌不过岁月的风霜,金鼎玉食的诗礼之家也在岁月里黯然失色.浮生如梦,梦里不知身是客.其实,谁不是人世间的匆匆过客呢?
匆匆的人间过客,来得太迟,无缘目睹三坊七巷往昔的风华.岁月褪去了它曾经的油彩光亮,但又赋予它任何华丽的装饰也无法比拟的风韵.那是从这三坊七巷中飘出来的阵阵墨香,那是从它的肺腑里渗出来的浑厚气息.含蓄内敛,却自有一种难以言喻的雍容典雅.儿子的注意力总是无可救药地盯在各色各样的小吃、美食上.而我,总会在朴拙得近乎静默的景观前屏息凝视.我似乎听见那里传出的抑扬顿挫的读书声,意气方遒的谈笑声,岁月仿佛不曾走远,它还是在顾盼张望着.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号称明清古建筑博物馆的三坊七巷,曾经滋养了多少将相之才,曾经汇聚了多少时代风云?无须太多的史料,单从坊名、巷名,就可窥视它曾经的风姿和荣耀.但多少翻云覆雨的故事,多少风雅迷人的传说,都付与春风一笑中.“似曾相识燕归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徜徉其中的物是人非之慨叹,想来古今无异.
最好还是不要全抄呀,把这三篇的整体拼凑一下,一些好的句子也可以照搬,

顺便说一下,第三篇真的很不错,我就是参考那篇写的,为了它我上网搜了一天呐……痛苦的人……
希望能够帮到你^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