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能克隆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3:45:21
大熊猫能克隆吗

大熊猫能克隆吗
大熊猫能克隆吗

大熊猫能克隆吗
大熊猫专家认为克隆大熊猫弊大于利
大熊猫需要克隆吗?

——关于克隆大熊猫问题的不同声音

地质记录表明,大熊猫曾经分布于整个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化石记录还证明,大熊猫在越南北部、泰国北部和缅甸东部也有出现.直到19世纪,甚至20世纪初,大熊猫仍分布于鄂、湘、川三省边界七八个县的山地中;20世纪中叶,现存的大熊猫才被局限于我国中西部的6大山系中.

西方人最初是从法国传教士阿尔芒·达维德那里听说到大熊猫的.从这以后,他们一直对大熊猫迷恋不已.达维德是最早研究中国野生动物的西方人之一.1869年,他偶然看到一块黑白相间的奇怪熊皮.不久,一些动物园就纷纷派出人员,争取率先从中国带回一头大熊猫.

直到1936年12月,纽约时装设计师露丝·哈克尼斯终于把一只名叫苏林的年轻雄性大熊猫带到美国.1938年,伦敦动物园也迎来了第一只踏上英国土地的大熊猫明(当时英国购买了3只大熊猫,分别叫作唐、宋、明).1944年,明离开了人世.《泰晤士报》甚至刊登了一份讣告,以示哀悼.目前大熊猫仅存1000只左右.

大熊猫的保护工作举世注目.如今,不少科学家正埋头苦干,潜心研究用克隆技术拯救大熊猫的方法.而大多数民众也对此表示了赞同和理解.但是一个问题总是有其多面性,我们是否也应该听一听关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声音?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媒体和科研机构不断对大熊猫保护区的有效性表示质疑.更有媒体和专家以环境破坏和物种退化为由,认为只有采用某些先进技术才能拯救大熊猫.1997年开始,科学家已经开始研究克隆大熊猫问题.去年底,美国一农场成功克隆濒危动物亚洲白肢野牛,美国《新闻周刊》等媒体认为人们终于找到了保护大熊猫等濒危野生动物的捷径.对此,北京大学大熊猫和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潘文石教授提出了不同看法.

潘文石教授自1980年以来从事大熊猫、白头叶猴等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和野外考察,取得卓越的成果,先后获国际国内近十项大奖,其中包括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世界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最高奖项Paul Getty奖.潘教授和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吕植博士等人为代表,积极投身于大熊猫的野外保护,反对对大熊猫进行克隆.

潘文石认为,克隆技术确实非常值得发展,但用来保护大熊猫,既无必要也未必有效.一些媒体和组织如果过分强调克隆技术在拯救大熊猫中的作用,并引用某些早已过时的关于大熊猫不发情、繁殖的观点,会在客观上造成误导的效果.

克隆技术值得发展,但用来保护大熊猫,既无必要也未必有效

“我们不应该颠倒了保护大熊猫这个物种和探索技术发展之间的位置,”潘文石说,“保护大熊猫不仅限于增加它的数量,其意义在于保护以它为代表的整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保护下来,那里几千,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各种生物也就保护下来,水土资源也保护了下来.大熊猫是自然保护的象征.发展克隆技术没必要也不允许用大熊猫这样珍贵的动物来做实验,普通家畜有的是.

他说, 生物学界目前有三种繁殖动物的方法:第一是自然交配;第二是人工受精;第三是运用克隆技术.哪种方法最能增加熊猫的数量呢?潘文石认为,通过自然交配是最好的,但对于动物园中的大熊猫而言,人工受精技术也非常成功,这两种方式,最起码使大熊猫的个体得到了来自父体和母体的两套基因,维持了遗传的多样性.而克隆技术则不能增加大熊猫的进化过程,且费时费力.

潘文石指出,大熊猫的繁殖过程还存在许多目前解不开的谜团.例如,受精卵在大熊猫子宫中要漂浮多少天才会着床,即科学家称之为“延迟着床”的时间,目前人类还无法通过试验掌握.而这是克隆技术能否成功关键的一环.因此同种“克隆大熊猫”缺乏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对于用其它动物来孕育大熊猫胚胎的想法,他认为是不切实际,因此迄今为止 ,人类掌握的克隆技术不可能在不同种的动物身上进行.

大熊猫是很有希望的种群

潘文石和吕植教授等人一起在秦岭工作了8年.那里生活着250~280只大熊猫.潘文石和吕植等人通过给大熊猫佩带无线电线圈等方法追踪大熊猫的活动,对它们深入的追踪研究,他们近期的新发现表明:

1.竹子开花不会饿死大熊猫:

潘文石认为,当一种竹子开花时,大熊猫很容易找到替代的食物资源,除非几种竹子大面积开花枯死.即使是大熊猫分布区中只生长着一种竹子,在其大面积开花枯死之后,大熊猫仍然可以取食到大量残存的竹子以满足对食物的需求.

潘文石研究发现,秦岭大熊猫每年对竹林的消耗量实际上都不超过其中一种竹林当年生长量的2%.因此他认为无论在秦岭或是卧龙,竹子开花、枯死都不是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主要原因.

2.自然状态下的增长率比人类高:

许多人认为,目前大熊猫数量已经很少,而且自然状况下的大熊猫繁殖很不理想 .潘文石等人则认为,上述看法并不尽然.根据他十余年来在大熊猫栖息地——秦岭的野外跟踪研究结果,他发现熊猫的年增长率高达3.5%, 这比人类的增长率1%~2%还快.

3.野生大熊猫生育能力不差:

潘文石指出,对动物园中人工喂养的大熊猫而言,它们发情少确实存在, 但这不表示它们无繁殖能力,而是缺少像野外那样的繁殖条件.通过十几年的跟踪观察,潘教授用公式计算出野生大熊猫的出生率为0.645仔/年,而大熊猫饲养个体的平均出生率为0.182仔/年. 说明野生大熊猫比饲养个体的出生率高2.54倍.

4.至少200年内不会灭绝 :

潘文石的研究小组还收集了部分数据,经比较发现野生大熊猫的出生率与黑熊、棕熊和北极熊种群相比,相当于中等水平,其存活率在熊科动物中也不是最低.

这个研究小组的专家吕植最近把各个保护区和动物园收集来的大熊猫血样拿到美国做DNA测定,得出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比率为46%,与人类48%的比率相差无几.因此,吕植认为,在200年内,人类不加干涉,有28只大熊猫就足够繁衍物种了.她的这一论点刊登在美国的去年12月的《生物保护》杂志上.

潘文石也在其最新的著作《继续生存的机会》中指出:“从物种进化的角度看,20世纪中叶,大熊猫的分布格局及数量减少只是这个物种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的短期反应.”

野外保护,最好的大熊猫保护方

“一些媒体和研究组织经常试图把某些‘危机’和保护大熊猫的问题联系起来,以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危机’的过度渲染,使得人们对大熊猫的前途作出了消极的估计,并使得采用某些技术进行保护成为了一种时髦,”潘文石说.

他表示,目前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已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情况下,应尽量保证这个物种的自然生存状态,而不是以基因的形式将物种保存在试管里、冰箱里.

他认为,目前大熊猫的数量仅存1000只左右,并还在减少,不是因为它们的繁殖力弱,而是人为的环境破坏,造成大熊猫栖息地越来越窄之故.他说:“只有在自然界里,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才会不断增加,才能更好地生存.我们今天必须固守的最后一块阵地就是保护那些充满野性的自由生活的大熊猫种群.而目前保护它们的最好方法就是保护栖息地,利用优良的栖息地,大熊猫能够有利的繁殖.1998年,国务院下令停止对长江中上游地区天然林的采伐,1999年,绝大部分的大熊猫栖息地都得到了保护,这是当代大熊猫有可能继续生存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