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沿岸的民俗风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7:47:10
黄河沿岸的民俗风情

黄河沿岸的民俗风情
黄河沿岸的民俗风情

黄河沿岸的民俗风情
东营市
  东营市是随着胜利油田的发展从平地拔起的新兴城市,包括东营、河口 两区和广饶、利津、垦利三县,黄河在垦利县境内注入渤海.
  ·石油城·
  20 多年之前,黄河入海口处人烟稀少,拓荒者形容自己的生活是“走的 是宽宽道,听的是鸭篮子叫”.“宽宽道”实际上是没有道路,任你在草丛 中行走.“鸭篮子”是云雀的一种,在荒野中成千成百地互相唱答,好听是 好听,只把那荒野唱得更加空旷.
  经过石油工人近 30 年的开发,黄河入海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如今 仍到处可见芦苇,但是芦苇中铺起了四通八达的柏油路,旷野中布起了提油 机的阵容,到处都是机器的声音.
  盐碱地里崛起了一座石油新城.城市从一个小村的近旁发展起来,小村
  叫东营,城市便以东营为名. 东营市有一种五湖四海的精神.人从四面八方为石油会战而来,没有“土
  著”,便依石油工人的性格形成了一种新风俗.
  孤东采油区建有一座高高的铁门,红漆装饰,工人称之为“大红门”, 有一首歌谣说:“进了大红门,都是孤东人.”一点别的什么成见都没有. 这可以作为东营人的一种代表心态.
  孤东原来紧靠海边,盐碱地上只有一棵柳树.司机行车,远远地都把这
  一棵柳树当作目标,人人皆知这一棵树,如今这地方便叫“孤东一棵树”, 此地名虽长,但谁都爱,有人在树旁开设饭店,将地名与自己的名字相连, 招牌为“孤东一棵树××饭店”.
  市民的搭车习惯是,立在路边,无论见大车、小车,招手示意,司机多
  半会停下车来.这是油田工人的习惯. 市区早有了现代气派的楼房与街道,但是红灯下停车,轿车、吉普车、
  货车、大客车与马车、地排车、手推车,均可排在一起. 城市历史很短,不久以前,黄河口孤岛上有一个军马场,现在改为农场,
  酿造一种粮食酒,外人很少知道,东营的人都爱喝,俗称为“马场酒”. 从民俗学的角度,东营市的一切都应好好记录,她反映着一个新兴城市
  的风俗的形成过程.
  ·仙河镇·
  仙河镇是黄河最下游的一个镇子,是胜利油田职工的生活区.周围是无 边无际的芦苇,镇里是当今最漂亮的楼房与街道.
  1991 年 10 月 1 日树立的镇名碑,高高的大理石碑身上刻着简介: 仙河镇坐落在黄河尾阎的三角洲冲积扇上,以黄河为邻,渤海为伴,距
  东营约七十公里.该镇 1983 年由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规划占地面积 525 公顷,由办公区、公建系统和 8 个居住小区 16 个村组成,设计总面积约 90 万平方米,1984 年 5 月动工兴建.
  镇中商业服务单位,多以仙河命名:仙河商场、仙河影院、仙河饭店? 仙河之名也有来历:黄河入海口,历次改道,有一次改道留下的故河道 形成了一带无潮区,涨潮不见水深,落潮不露海滩,不管海上有多大风浪, 船只一进入这一条故河道就风平浪静,确保平安了,因此,渔民船员称它为 “神仙沟”.新的镇子建在“神仙沟”畔,因此取名“仙河镇”.现在,人 们又以“仙河”与“仙鹤”谐音,在镇名碑的顶端塑上了两只并徘飞翔的仙
  鹤.汉字的谐音变化造成了多少民俗趣事呵!
  ·黄河最东村·
  黄河每年都在入海口冲积出新的土地来,当地人称这种造地运动力 “喷”,又叫“赶黄河”.有新的土地,便有人来耕种,这叫做“顺着黄河 跑”,或者叫“下洼”.
  “下洼”的人家,盖一处简单的房舍落脚,统称为“洼屋子”.其中最 简陋的一种,半在地下,半在地上,名为“地屋子”.具体的称呼,冠以主 人的姓,称“张家屋子”、“李家屋子”等.
  开始,“下洼”的人,依恋故乡,春季来播种,秋收结束仍回老家去,
  这叫“跑趟户”.日子久了,不再“跑趟”,彻底安家,生儿育女,渐渐地 就形成了村庄.许多叫“××屋子”、“五家子”、“十七户”的村庄,大 半都是这样形成的.
  现在离黄河口最近的村庄有西张、西宋、于材、西韩几处,都在东营市
  河口区的地盘上,但部属垦利县管辖,村民自称为“飞地”.四处村庄中, 规模最大,历史最久,己无临时性迹象的是西韩村.
  西韩村,1965 年立村,当时也叫韩家屋子,现在发展为 64 户,耕种 1,
  500 亩土地,种麦、种玉米、种大豆,近年也种稻谷.村中从前多上屋、草 房,近年也建出檐瓦房.来时荒地很多,家家都有大院,大院用树枝、苇杆 圈围,俗名“箔障子”.院里临时搭屋成风,并 名之曰“后座屋”、“草屋”、 “牛屋”、“拖拉机屋”、“摩托屋”等等.
  村民团结精神很好,有人盖新屋,先贴一副对联:“基础落实,亲朋好
  友齐协助;新房建成,阁村老少全支援.”对联是这样写的,大家也是这样 作的.
  有一种现象好奇怪:西韩在洼里立村已 20 多年,在洼里出生的孩子部已 长大成人.但是,它仍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村,村政仍归董集乡西韩村管理. 两个村,一个名,都叫西韩,洼里的人称自己“下洼”已前的村子为“老家”, 回老家则称为“上去”.他们与老家的人来往密切而频繁,相距 180 里,青 年与老家结婚的人很多.尽管与于村相距只有 3 里,两村却很少有来往.
  村民们割苇,用衫子打草、捕鱼、打野兔等活动,皆令外乡人很感兴趣.
  ·利津黄河码头·
  利津县城是最贴近黄河的县城.旧时东关街有商业码头泊大小船只近千 艘.大船五百出黄河口入海,往来于东北、河北、胶东.中型船二百近跑济 南洛口镇,远可去河南、山西.小船又二百,多用于短途运输和捕鱼.1965
  年迁城内豆腐巷建港,来往船只仍称繁忙.近年黄河枯水,航行事业冷落, 但在城中码头附近访旧,仍可得许多黄河上的航行风俗知识.
  码头俗称货场.从前黄河中的航船,当地货船俗名“滑子”,由上游驶 来者,有“杨木头”、“疙瘩”、“鸡窝”、“扁子”等型,最小的船只名 叫“小舳艇”.其时航船都有绰号,叫起来幽默、亲切,记得的有跌牛、对 船、窝子、大值箩、小笸锣筐、双拉子、二桅齐、牛子、猫子种种.
  黄河船工号子嚎亮,号子的种类有出河、下河、起锚、撑蓬、绞关、拉 套多种.
  ·黄河刀鱼·
  黄河口一带因是海鱼河鱼都捕得,素有“百鱼之乡”的响亮称号.众鱼 之中,最受黄河沿岸人们喜爱的,却是外乡人不大知道的黄河刀鱼.
  黄河刀鱼属于堤科,又叫“矛刀鱼”,小的六、七寸,大的一尺多长, 身薄色亮,象一口尖刀.它在河里长,也在海里长,每年谷雨前后从大海中 沿黄河溯流而上,择地产卵,最远可上达东平湖,立秋以后,游回大海.谷 雨至小满是捕黄河刀鱼的汛期,渔谚曰:“麦稍黄,刀鱼长”.这也正是黄 河刀鱼肥美的季节.立秋以后虽然也可以捕得黄河刀鱼,但其味道与春季所 得者相去甚远.
  捕捞黄河刀鱼的理想场所是近水漫滩.网具有围网、粘网两种.围网作
  业是先将一根木桩夯立河中,把网的一头系在木桩上,然后摇船放网,再摇 船收网,鱼旺时,一网可获千斤.粘网作业是拦河插杆,杆间挂细丝网,刀 鱼经过,粘挂网上,渔民定时摇船取鱼.
  黄河刀鱼肥美富脂,烹调无需许多佐料,肉味醇香可口.民间有一种吃
  法可谓酣畅,以干锅鱼,出锅刀鱼油汪汪,用单饼卷食,咬一口,饼与鱼 肉下肚,饼卷周遭留下细的鱼刺,用手拔去,再咬一口,随吃随拔刺,饼尽 鱼亦尽,乡中最难忘这一种美食.
  ·佛头寺陶器·
  垦利县胜利乡,有村名佛头寺,紧傍黄河,世代制陶为业,从前以制家 用陶器为主,现在以制工艺黑陶闻名中外.
  制作家用陶,多随季节制应时器具:春烧水缸,夏烧花盆,秋烧黄盆,
  冬烧面瓮.所制黄盆,大小成套,用它盛菜、和面,使用最为广泛.当地有 歇后语:“佛头寺的黄盆—一套一套的”,方圆百里家喻户晓.
  所制水缸,大者用来蓄水,小缸用于送饭盛汤,都说用它盛饭汤凉得慢, 不发酸.又有一种缸子,有盖,烧成底色发黑,用红土绘画,个个古朴可爱. 其他器具有酒炉、香炉、面缸、花盆.另有陶制玩具小哨、对哨、响蛋蛋、 咕咕鸟、泥娃娃、孙悟空,多种多样.
  近年手工制陶只做大小花盆,作坊中设泥窝子,和泥,覆泥,踩大泥、 踩小泥、弓子割泥理草、揉剂于、做剂子、上轮盘、拔腔子、挽沿,成型, 上垫盆子、晾坯、装窑、烧窑、出窑,流行数千年的制陶工艺,在这里都还 可以目睹亲见.
  借助世代制陶的传统,他们很顺手地办起了工艺美陶厂.仍用黄河红泥 为原料,经过成型、雕刻、抛光、锻烧等工艺,生产出的黑陶系列产品有 250 多个花色品种.制品颜色乌黑,质地坚硬,细致光亮,敲弹铮铮有声,有很
  高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批量生产的有仿古花瓶、文具、台灯、人物、动 物、挂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