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内涵与意义2000字的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3:51:39
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内涵与意义2000字的论文,

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内涵与意义2000字的论文,
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内涵与意义
2000字的论文,

论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内涵与意义2000字的论文,
出科学发展观是党在十六大以来最重大的理论创新.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定位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是很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科学性突出表现在把共产党人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统一起来.
  一、寻求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统一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广大民众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说到底是为了按照社会客观发展规律,使广大民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所以,在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探索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和发展战略,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成为贯穿世界社会主义史的一条主线.由于历史条件和实践经验的局限性,这种探索经历了长期和曲折的过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我把它概括为“八重八轻”:重政治、轻经济;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重军事工业、轻民用工业;重计划、轻市场;重速度、轻效益;重积累、轻消费;重国家利益、轻个人利益.这里的“重”与“轻”,是相对而言.“八重八轻”的形成有其客观根据,并且也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它之所以难以持续,根本原因还在于它不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这一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高投入、低效益”、“重积累、轻消费”(1989年苏联职工工资占国民生产总值不到30%,而美国是62%)的方针,都使民生的改善和民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受到限制和影响.而“重政治、轻经济”导致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政治镇压,践踏了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文化的统制主义使民众失去言论和思想自由,挫伤和压制了广大民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削弱了社会主义制度对民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说明,离开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也就背离了以人为本的先进执政理念,最终会使社会主义毁于一旦.
  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一段时间里的基本国情和国际环境,同当年的苏联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在不少方面都向苏联学习.尤其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下,传统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形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政治和经济关系方面,在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上,从理论到实际执行的方针、政策都同苏联极其相似.1956年,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了以苏为戒,处理好重轻农三者关系,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一系列关系问题.翌年,毛泽东又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法以及“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实际上就是发展观念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后来由于实行“以阶级斗争为纲”又偏离了社会发展常规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对发展观念和战略作了重大转变.第一,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里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动力作了不同于传统发展观的回答.第二,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允许农民进城务工,兴办乡镇企业等办法,逐步调整工农和城乡关系.第三,调整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实行承认差别,允许“先富”,尊重人权等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不过,我国此时也没有完全摆脱粗放的发展方式.因为首先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不能不首先强调总量的增长,强调多和快,效率优先.人们的注意力不无理由地被集中到GDP的增长速度上.但是GDP的增长并不能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社会公正程度.这样,在世纪之交,在中国的发展道路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根据上述情况,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总结了我国以及国外社会发展经验,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七大报告再次重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精当的概括.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把发展视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要求发展应该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当然也属于“主观”的范畴,但它反映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体现了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申明发展是为了广大民众,发展必须依靠广大民众,发展成果必须由广大民众共享.这正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但它并不是脱离实际的主观愿望,而是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这就是说,要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或者说,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统筹兼顾的方法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者的一致性说明了它的科学性,故称之为“科学发展观”.可以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统一起来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关于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对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发展也是一个重大贡献.
  二、科学发展观把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统一起来
  何谓“科学发展”?就是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就是有利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持续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等方面的建设.每一个方面在整个系统中都有其客观的、特定的地位,如经济的基础地位、政治的保证地位、文化的精神支柱地位、国防的国家安全保障地位等等.如果某一方面出现越位、错位或不到位,比如说离开经济基础,把“政治”长期置于压倒一切的地位,把思想意识形态置于决定一切的地位,都会使社会发展发生不协调、紊乱,甚至造成社会的僵化和倒退.反之,如果把政治和文化建设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社会也不可能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在经济领域中,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农轻重中的各个部门,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重点,其比例也并非一成不变.但如果比例不合理,长期一条腿粗,一条腿细,就会像跛子走路,歪歪扭扭,既走不好,也走不快走不远.
  在整个经济社会建设中,存在着一系列重大关系,如城乡之间、区域(东西南北中)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在客观上要求总揽全局,分清轻重缓急,统一筹划;全面安排,寻求最佳结合点,兼顾各方利益.如果顾此失彼,或者芝麻西瓜一起抓,社会经济就不可能健康有序、平稳快速地发展.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有自觉意识和意图的人们的实践来实现的,人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人类发展社会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历史唯物主义把以人为本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这里的“人”,指的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这里的“本”指的是根本,即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有可能得到自觉地、充分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社会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因此,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与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统一的.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前后几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更说明了二者的一致性.如果我们不适时转变发展方式,不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不下大决心、大力量节能减排、保护环境、节约用地,发展就将难以为继,而受害者将是广大民众,将是子孙后代,何谈“以人为本”?如果我们不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的建设,使其相协调、相适应,特别是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到突出地位,不着力解决广大困难群体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的问题,就谈不上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社会发展就是不健康、不和谐的,从而也不可能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其中一个中心问题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如果我们仍然把社会公平仅仅放在被“兼顾”的地位,不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特别是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放任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拉大,那就不能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又必然影响效率的提高.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要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推进制度和体制建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各级干部及其政绩观.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时,还提出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同样的道理,很有必要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干部政绩的综合评价和考核指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与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统一,能够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认识问题.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因此,这里最重要的是: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唯物论的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发展才是解决前进中问题和矛盾的基础;而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必须从这里理解发展的目的、动力、源泉、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正确地阐明事物发展是系统的、全面的;事物是在普遍的联系、互相制约和影响中存在和发展的;发展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到新的平衡的持续不断的过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克服和纠正孤立地、片面地、局部地、静止地看待发展的观点,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统一起来,使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以及中央与地方、局部与整体、个人与集体、当前与长远的利益协调起来.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固然十分重要,但思想建设、世界观教育并非万能,还必须加强具有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意义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建设.只有用体现正确思想和方法的健全的制度和体制、机制来规范各级干部的行为,才能使科学发展观得到贯彻落实.在制度和体制的建设中,建立和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是关键环节,科学的发展首先要有科学的决策,决策的科学性实际上离不开决策的民主性.许多事实说明,离开民主,谈不上决策的科学性.比如,许多被废弃的开发区当年开发的决定,非法、违法的批地、占地、贱卖土地,大建豪华的办公楼、培训中心,行政开支在财政总开支中所占的比例过大,且连年上升等种种现象,几乎都同人民民主薄弱紧密相关.许多不正确的,甚至荒唐的决定是由少数当权者为张扬个人政绩以求升官而拍板定下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的首要目的是改善民生.上述情况有力地证明,改善民生必须用扩大人民民主作为政治保证.在民主决策问题上,特别要从体制和机制上防止为官不正者和为富不仁者、为学不良者互相勾结,干扰和左右各级、各部门的重大决策.
  (作者:黄宗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