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海盗是叫张保仔么?有关他的事迹在介绍一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9:46:43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海盗是叫张保仔么?有关他的事迹在介绍一下!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海盗是叫张保仔么?有关他的事迹在介绍一下!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海盗是叫张保仔么?
有关他的事迹在介绍一下!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海盗是叫张保仔么?有关他的事迹在介绍一下!
张保仔
新会知县林星章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主编的《新会县志》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五月初九日,海贼郑一嫂、张保将犯境,署县沈宝善亲往江门堵御.十三日贼转入沿窖口.十四日贼劫牛渚湾、复兴圩.”“十五年(1810年)二月初十,海贼毁虎坑水栅,直入长沙,烧铺户二百二十余间.时新会沿海村乡烧劫甚众,九如乡及慕山死者掳者尤多.”
以上县志所记,是否事实,今天无法稽考.但对于称张保为“海贼”,则有解剖分析之必要.
张保(1786—1822年),又称张保仔,新会江门人(有说新安县人),父亲张义,以捕鱼为生,因抗清水师勒索,船被击毁.全家失散.张保仔靠渔民抚养,少时习武艺,操渔业.他15岁那年随众出海捕鱼,被郑一掳去.郑一见张保仔聪明机警,收留他在身边.这样,张保仔就被迫“ 落水”,成为“海盗”.后来当了小头目.郑一死后,郑一嫂接操夫业,看中张保仔.“明为主仆,暗为夫妻”,大权也逐渐落到张保仔手中.到清嘉庆中叶,共拥有大船800艘、小船过千,徒众数万.活动于珠江出海口香港的大屿山一带,专劫官船、粮船和洋船.目的是要粮食、装备和武器.嘉庆十四年(1809年)九月十七日,张保仔掳获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囚船主索赎,得款万元及鸦片烟土二箱、火药二箱等物.因而被清政府联合英、葡帝国主义者不断围攻.张保仔多次将清军联军打败.后来,两广总督百龄上任后,改变策略,立“禁绝岸奸策”.尽改粤粮水道为陆运;硝磺各厂改商营为官办;并加紧巡哨,遇“盗”船则炮轰,断绝张保仔的粮食、弹药供给.嘉庆十五年(1810年)四月,张保仔被迫向清政府投降.后为清廷出力,官升副将.纵观张保仔一生,有为盗之名,无为盗之实.“张保仔之性,不喜劫其乡人.是以往来香港、澳门各处,专劫欧人商船,夺其军火.”从张保仔的“立法三章”看,就可以看见这帮“海盗”的性质.其法一曰,私上岸者,初犯割耳,再犯死刑;二曰,所得八成归公,二成作奖;擅取公物,死刑;三曰奸淫妇女者死刑.纪律如此森严,又是专门劫掠官船、洋船的举动,充满民族大义.与其说“海洋大盗”,毋宁说是“海上英雄”!(引自《南洋华侨通史》)
张保仔做了船长.早期称霸珠江三角洲.曾经一次击沉葡萄牙海军18首军船!当年,由于张保仔处事有度、有道,因而深得众人拥戴,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最盛时,拥有大船800多艘、小船1000多艘,聚众达10万人.他更以香港为根据地,开荒生产,标榜自己为“第二郑成功”.还常与海外华侨往来,使当时荒凉的香港岛兴旺起来,居民达20多万.香港至今还有不少张保仔活动的遗迹,“东营盘”、“西营盘”都是张保仔营寨所在地,扯旗山有条张保仔古道,鸭脷洲有张保仔石炮台,五鼓岭有张保仔了望台,马湾天后庙有张保仔外寨,长洲及赤柱舂坎角有张保仔洞……
红旗帮有一次在南海与葡萄牙船队冲突,全歼葡队,发现葡舰上的财物全是袭击掳掠中国客船得来,引起张保仔极大愤慨,激发民族感情,于是常集结大队,纵横海上,经常袭击侵犯我国领海的葡、西、荷、英等国船舰,使殖民者提起张保仔都心惊.
清廷政府为降伏张保仔,施行内外夹击、封锁、挑动内讧、先剿后抚的全面策略,但官兵进剿屡战屡败,闻风丧胆.1809年,由美国、葡萄牙提供军火,并派出舰队配合两广总督百龄的官兵,对张保仔进行内外夹击,张保仔水米断绝,战船损坏也无材料修理.就在这内外交困的时候,嘉庆十五年(1811年),百龄派口辩能言的张飞鸿向张保仔劝降,张飞鸿鼓起如簧之舌进行欺骗游说,勉张保仔以“大义”,归付清廷.
张保仔投降后,幻想效法梁山、瓦岗寨好汉,作国家的“栋梁”、“柱石”,但反成为朝廷鹰犬,先歼黄旗帮200多人于七星洋,再破青旗帮船舰数十艘于放鸡洋,更于儋州鏖战蓝旗帮,擒首领麦有金.张保仔升官晋爵,由千总衔擢升守备,又从顺德营都司,调任澎湖协等职.但“以怨仇多,不自安.……怏怏而死.”可谓半世英雄,亏于晚节.
张保仔出降时,内部分歧,反对投降的队伍相当庞大,骂他中途变节,是叛逆.张出降后,留在香港尚有六七万人,大小船只千余艘,不肯归附.而张保仔又引官兵到处进剿五色帮,他们走投无路,纷纷扬帆奔向菲律宾、北婆罗洲、马来亚等地.这是四邑人近代在契约华工出现之前,流向海外最多的一批华人.
过去,封建统治阶级所说的“匪、盗、贼”,要作具体分析,更重要的是作阶级分析.如果是有政治纲领、反抗官府压榨、劫富济贫、打击洋鬼子的队伍,我们就要为它正名,应该是起义行为、正义行动.
张保仔为何沦为“海盗”?自有他的客观原因.张保仔在他的降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述说:“今蚁等生逢盛世,本乃良民.或因结交不慎,而陷入迷途;或因俯养无资,而充投逆旅;或因贸易而被掳江湖;或因负罪而潜身泽国.其始不过三五成群,其后遂至盈千上万.加以年荒岁歉,民不聊生.于是日积月累,愈出愈奇.非劫夺无以谋生,不抗师无以保命…….”讲来合情合理.其实,封建社会被指为“贼、匪、盗”的人,大多数是被“逼上梁山”的老百姓!

看这里很全
http://baike.baidu.com/view/317928.htm

新会知县林星章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主编的《新会县志》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五月初九日,海贼郑一嫂、张保将犯境,署县沈宝善亲往江门堵御。十三日贼转入沿窖口。十四日贼劫牛渚湾、复兴圩。”“十五年(1810年)二月初十,海贼毁虎坑水栅,直入长沙,烧铺户二百二十余间。时新会沿海村乡烧劫甚众,九如乡及慕山死者掳者尤多。”
以上县志所记,是否事实,今天无法稽考。但对于称张保为“海贼”,则...

全部展开

新会知县林星章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主编的《新会县志》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五月初九日,海贼郑一嫂、张保将犯境,署县沈宝善亲往江门堵御。十三日贼转入沿窖口。十四日贼劫牛渚湾、复兴圩。”“十五年(1810年)二月初十,海贼毁虎坑水栅,直入长沙,烧铺户二百二十余间。时新会沿海村乡烧劫甚众,九如乡及慕山死者掳者尤多。”
以上县志所记,是否事实,今天无法稽考。但对于称张保为“海贼”,则有解剖分析之必要。
张保(1786—1822年),又称张保仔,新会江门人(有说新安县人),父亲张义,以捕鱼为生,因抗清水师勒索,船被击毁。全家失散。张保仔靠渔民抚养,少时习武艺,操渔业。他15岁那年随众出海捕鱼,被郑一掳去。郑一见张保仔聪明机警,收留他在身边。这样,张保仔就被迫“ 落水”,成为“海盗”。后来当了小头目。郑一死后,郑一嫂接操夫业,看中张保仔。“明为主仆,暗为夫妻”,大权也逐渐落到张保仔手中。到清嘉庆中叶,共拥有大船800艘、小船过千,徒众数万。活动于珠江出海口香港的大屿山一带,专劫官船、粮船和洋船。目的是要粮食、装备和武器。嘉庆十四年(1809年)九月十七日,张保仔掳获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囚船主索赎,得款万元及鸦片烟土二箱、火药二箱等物。因而被清政府联合英、葡帝国主义者不断围攻。张保仔多次将清军联军打败。后来,两广总督百龄上任后,改变策略,立“禁绝岸奸策”。尽改粤粮水道为陆运;硝磺各厂改商营为官办;并加紧巡哨,遇“盗”船则炮轰,断绝张保仔的粮食、弹药供给。嘉庆十五年(1810年)四月,张保仔被迫向清政府投降。后为清廷出力,官升副将。 纵观张保仔一生,有为盗之名,无为盗之实。“张保仔之性,不喜劫其乡人。是以往来香港、澳门各处,专劫欧人商船,夺其军火。”从张保仔的“立法三章”看,就可以看见这帮“海盗”的性质。其法一曰,私上岸者,初犯割耳,再犯死刑;二曰,所得八成归公,二成作奖;擅取公物,死刑;三曰奸淫妇女者死刑。纪律如此森严,又是专门劫掠官船、洋船的举动,充满民族大义。与其说“海洋大盗”,毋宁说是“海上英雄”!(引自《南洋华侨通史》)
张保仔做了船长.早期称霸珠江三角洲.曾经一次击沉葡萄牙海军18首军船!当年,由于张保仔处事有度、有道,因而深得众人拥戴,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最盛时,拥有大船800多艘、小船1000多艘,聚众达10万人。他更以香港为根据地,开荒生产,标榜自己为“第二郑成功”。还常与海外华侨往来,使当时荒凉的香港岛兴旺起来,居民达20多万。 香港至今还有不少张保仔活动的遗迹,“东营盘”、“西营盘”都是张保仔营寨所在地,扯旗山有条张保仔古道,鸭脷洲有张保仔石炮台,五鼓岭有张保仔了望台,马湾天后庙有张保仔外寨,长洲及赤柱舂坎角有张保仔洞……
红旗帮有一次在南海与葡萄牙船队冲突,全歼葡队,发现葡舰上的财物全是袭击掳掠中国客船得来,引起张保仔极大愤慨,激发民族感情,于是常集结大队,纵横海上,经常袭击侵犯我国领海的葡、西、荷、英等国船舰,使殖民者提起张保仔都心惊。
清廷政府为降伏张保仔,施行内外夹击、封锁、挑动内讧、先剿后抚的全面策略,但官兵进剿屡战屡败,闻风丧胆。1809年,由美国、葡萄牙提供军火,并派出舰队配合两广总督百龄的官兵,对张保仔进行内外夹击,张保仔水米断绝,战船损坏也无材料修理。就在这内外交困的时候,嘉庆十五年(1811年),百龄派口辩能言的张飞鸿向张保仔劝降,张飞鸿鼓起如簧之舌进行欺骗游说,勉张保仔以“大义”,归付清廷。
张保仔投降后,幻想效法梁山、瓦岗寨好汉,作国家的“栋梁”、“柱石”,但反成为朝廷鹰犬,先歼黄旗帮200多人于七星洋,再破青旗帮船舰数十艘于放鸡洋,更于儋州鏖战蓝旗帮,擒首领麦有金。张保仔升官晋爵,由千总衔擢升守备,又从顺德营都司,调任澎湖协等职。但“以怨仇多,不自安。……怏怏而死。”可谓半世英雄,亏于晚节。
张保仔出降时,内部分歧,反对投降的队伍相当庞大,骂他中途变节,是叛逆。张出降后,留在香港尚有六七万人,大小船只千余艘,不肯归附。而张保仔又引官兵到处进剿五色帮,他们走投无路,纷纷扬帆奔向菲律宾、北婆罗洲、马来亚等地。这是四邑人近代在契约华工出现之前,流向海外最多的一批华人。
过去,封建统治阶级所说的“匪、盗、贼”,要作具体分析,更重要的是作阶级分析。如果是有政治纲领、反抗官府压榨、劫富济贫、打击洋鬼子的队伍,我们就要为它正名,应该是起义行为、正义行动。
张保仔为何沦为“海盗”? 自有他的客观原因。张保仔在他的降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述说:“今蚁等生逢盛世,本乃良民。或因结交不慎,而陷入迷途;或因俯养无资,而充投逆旅;或因贸易而被掳江湖;或因负罪而潜身泽国。其始不过三五成群,其后遂至盈千上万。加以年荒岁歉,民不聊生。于是日积月累,愈出愈奇。非劫夺无以谋生,不抗师无以保命……。”讲来合情合理。其实,封建社会被指为“贼、匪、盗”的人,大多数是被“逼上梁山”的老百姓!

收起

张保仔
新会知县林星章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主编的《新会县志》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五月初九日,海贼郑一嫂、张保将犯境,署县沈宝善亲往江门堵御。十三日贼转入沿窖口。十四日贼劫牛渚湾、复兴圩。”“十五年(1810年)二月初十,海贼毁虎坑水栅,直入长沙,烧铺户二百二十余间。时新会沿海村乡烧劫甚众,九如乡及慕山死者掳者尤多。”
以上县志所记,是否事实,今天无法稽考。但对于称张...

全部展开

张保仔
新会知县林星章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主编的《新会县志》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五月初九日,海贼郑一嫂、张保将犯境,署县沈宝善亲往江门堵御。十三日贼转入沿窖口。十四日贼劫牛渚湾、复兴圩。”“十五年(1810年)二月初十,海贼毁虎坑水栅,直入长沙,烧铺户二百二十余间。时新会沿海村乡烧劫甚众,九如乡及慕山死者掳者尤多。”
以上县志所记,是否事实,今天无法稽考。但对于称张保为“海贼”,则有解剖分析之必要。
张保(1786—1822年),又称张保仔,新会江门人(有说新安县人),父亲张义,以捕鱼为生,因抗清水师勒索,船被击毁。全家失散。张保仔靠渔民抚养,少时习武艺,操渔业。他15岁那年随众出海捕鱼,被郑一掳去。郑一见张保仔聪明机警,收留他在身边。这样,张保仔就被迫“ 落水”,成为“海盗”。后来当了小头目。郑一死后,郑一嫂接操夫业,看中张保仔。“明为主仆,暗为夫妻”,大权也逐渐落到张保仔手中。到清嘉庆中叶,共拥有大船800艘、小船过千,徒众数万。活动于珠江出海口香港的大屿山一带,专劫官船、粮船和洋船。目的是要粮食、装备和武器。嘉庆十四年(1809年)九月十七日,张保仔掳获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囚船主索赎,得款万元及鸦片烟土二箱、火药二箱等物。因而被清政府联合英、葡帝国主义者不断围攻。张保仔多次将清军联军打败。后来,两广总督百龄上任后,改变策略,立“禁绝岸奸策”。尽改粤粮水道为陆运;硝磺各厂改商营为官办;并加紧巡哨,遇“盗”船则炮轰,断绝张保仔的粮食、弹药供给。嘉庆十五年(1810年)四月,张保仔被迫向清政府投降。后为清廷出力,官升副将。 纵观张保仔一生,有为盗之名,无为盗之实。“张保仔之性,不喜劫其乡人。是以往来香港、澳门各处,专劫欧人商船,夺其军火。”从张保仔的“立法三章”看,就可以看见这帮“海盗”的性质。其法一曰,私上岸者,初犯割耳,再犯死刑;二曰,所得八成归公,二成作奖;擅取公物,死刑;三曰奸淫妇女者死刑。纪律如此森严,又是专门劫掠官船、洋船的举动,充满民族大义。与其说“海洋大盗”,毋宁说是“海上英雄”!(引自《南洋华侨通史》)
张保仔做了船长.早期称霸珠江三角洲.曾经一次击沉葡萄牙海军18首军船!当年,由于张保仔处事有度、有道,因而深得众人拥戴,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最盛时,拥有大船800多艘、小船1000多艘,聚众达10万人。他更以香港为根据地,开荒生产,标榜自己为“第二郑成功”。还常与海外华侨往来,使当时荒凉的香港岛兴旺起来,居民达20多万。 香港至今还有不少张保仔活动的遗迹,“东营盘”、“西营盘”都是张保仔营寨所在地,扯旗山有条张保仔古道,鸭脷洲有张保仔石炮台,五鼓岭有张保仔了望台,马湾天后庙有张保仔外寨,长洲及赤柱舂坎角有张保仔洞……
红旗帮有一次在南海与葡萄牙船队冲突,全歼葡队,发现葡舰上的财物全是袭击掳掠中国客船得来,引起张保仔极大愤慨,激发民族感情,于是常集结大队,纵横海上,经常袭击侵犯我国领海的葡、西、荷、英等国船舰,使殖民者提起张保仔都心惊。
清廷政府为降伏张保仔,施行内外夹击、封锁、挑动内讧、先剿后抚的全面策略,但官兵进剿屡战屡败,闻风丧胆。1809年,由美国、葡萄牙提供军火,并派出舰队配合两广总督百龄的官兵,对张保仔进行内外夹击,张保仔水米断绝,战船损坏也无材料修理。就在这内外交困的时候,嘉庆十五年(1811年),百龄派口辩能言的张飞鸿向张保仔劝降,张飞鸿鼓起如簧之舌进行欺骗游说,勉张保仔以“大义”,归付清廷。
张保仔投降后,幻想效法梁山、瓦岗寨好汉,作国家的“栋梁”、“柱石”,但反成为朝廷鹰犬,先歼黄旗帮200多人于七星洋,再破青旗帮船舰数十艘于放鸡洋,更于儋州鏖战蓝旗帮,擒首领麦有金。张保仔升官晋爵,由千总衔擢升守备,又从顺德营都司,调任澎湖协等职。但“以怨仇多,不自安。……怏怏而死。”可谓半世英雄,亏于晚节。
张保仔出降时,内部分歧,反对投降的队伍相当庞大,骂他中途变节,是叛逆。张出降后,留在香港尚有六七万人,大小船只千余艘,不肯归附。而张保仔又引官兵到处进剿五色帮,他们走投无路,纷纷扬帆奔向菲律宾、北婆罗洲、马来亚等地。这是四邑人近代在契约华工出现之前,流向海外最多的一批华人。
过去,封建统治阶级所说的“匪、盗、贼”,要作具体分析,更重要的是作阶级分析。如果是有政治纲领、反抗官府压榨、劫富济贫、打击洋鬼子的队伍,我们就要为它正名,应该是起义行为、正义行动。
张保仔为何沦为“海盗”? 自有他的客观原因。张保仔在他的降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述说:“今蚁等生逢盛世,本乃良民。或因结交不慎,而陷入迷途;或因俯养无资,而充投逆旅;或因贸易而被掳江湖;或因负罪而潜身泽国。其始不过三五成群,其后遂至盈千上万。加以年荒岁歉,民不聊生。于是日积月累,愈出愈奇。非劫夺无以谋生,不抗师无以保命……。”讲来合情合理。其实,封建社会被指为“贼、匪、盗”的人,大多数是被“逼上梁山”的老百姓!

收起

张保仔
新会知县林星章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主编的《新会县志》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五月初九日,海贼郑一嫂、张保将犯境,署县沈宝善亲往江门堵御。十三日贼转入沿窖口。十四日贼劫牛渚湾、复兴圩。”“十五年(1810年)二月初十,海贼毁虎坑水栅,直入长沙,烧铺户二百二十余间。时新会沿海村乡烧劫甚众,九如乡及慕山死者掳者尤多。”
以上县志所记,是否事实,今天无法稽考。但对于称张...

全部展开

张保仔
新会知县林星章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主编的《新会县志》载:嘉庆十四年(1809年)“五月初九日,海贼郑一嫂、张保将犯境,署县沈宝善亲往江门堵御。十三日贼转入沿窖口。十四日贼劫牛渚湾、复兴圩。”“十五年(1810年)二月初十,海贼毁虎坑水栅,直入长沙,烧铺户二百二十余间。时新会沿海村乡烧劫甚众,九如乡及慕山死者掳者尤多。”
以上县志所记,是否事实,今天无法稽考。但对于称张保为“海贼”,则有解剖分析之必要。
张保(1786—1822年),又称张保仔,新会江门人(有说新安县人),父亲张义,以捕鱼为生,因抗清水师勒索,船被击毁。全家失散。张保仔靠渔民抚养,少时习武艺,操渔业。他15岁那年随众出海捕鱼,被郑一掳去。郑一见张保仔聪明机警,收留他在身边。这样,张保仔就被迫“ 落水”,成为“海盗”。后来当了小头目。郑一死后,郑一嫂接操夫业,看中张保仔。“明为主仆,暗为夫妻”,大权也逐渐落到张保仔手中。到清嘉庆中叶,共拥有大船800艘、小船过千,徒众数万。活动于珠江出海口香港的大屿山一带,专劫官船、粮船和洋船。目的是要粮食、装备和武器。嘉庆十四年(1809年)九月十七日,张保仔掳获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囚船主索赎,得款万元及鸦片烟土二箱、火药二箱等物。因而被清政府联合英、葡帝国主义者不断围攻。张保仔多次将清军联军打败。后来,两广总督百龄上任后,改变策略,立“禁绝岸奸策”。尽改粤粮水道为陆运;硝磺各厂改商营为官办;并加紧巡哨,遇“盗”船则炮轰,断绝张保仔的粮食、弹药供给。嘉庆十五年(1810年)四月,张保仔被迫向清政府投降。后为清廷出力,官升副将。 纵观张保仔一生,有为盗之名,无为盗之实。“张保仔之性,不喜劫其乡人。是以往来香港、澳门各处,专劫欧人商船,夺其军火。”从张保仔的“立法三章”看,就可以看见这帮“海盗”的性质。其法一曰,私上岸者,初犯割耳,再犯死刑;二曰,所得八成归公,二成作奖;擅取公物,死刑;三曰奸淫妇女者死刑。纪律如此森严,又是专门劫掠官船、洋船的举动,充满民族大义。与其说“海洋大盗”,毋宁说是“海上英雄”!(引自《南洋华侨通史》)
张保仔做了船长.早期称霸珠江三角洲.曾经一次击沉葡萄牙海军18首军船!当年,由于张保仔处事有度、有道,因而深得众人拥戴,队伍迅速发展壮大,最盛时,拥有大船800多艘、小船1000多艘,聚众达10万人。他更以香港为根据地,开荒生产,标榜自己为“第二郑成功”。还常与海外华侨往来,使当时荒凉的香港岛兴旺起来,居民达20多万。 香港至今还有不少张保仔活动的遗迹,“东营盘”、“西营盘”都是张保仔营寨所在地,扯旗山有条张保仔古道,鸭脷洲有张保仔石炮台,五鼓岭有张保仔了望台,马湾天后庙有张保仔外寨,长洲及赤柱舂坎角有张保仔洞……
红旗帮有一次在南海与葡萄牙船队冲突,全歼葡队,发现葡舰上的财物全是袭击掳掠中国客船得来,引起张保仔极大愤慨,激发民族感情,于是常集结大队,纵横海上,经常袭击侵犯我国领海的葡、西、荷、英等国船舰,使殖民者提起张保仔都心惊。
清廷政府为降伏张保仔,施行内外夹击、封锁、挑动内讧、先剿后抚的全面策略,但官兵进剿屡战屡败,闻风丧胆。1809年,由美国、葡萄牙提供军火,并派出舰队配合两广总督百龄的官兵,对张保仔进行内外夹击,张保仔水米断绝,战船损坏也无材料修理。就在这内外交困的时候,嘉庆十五年(1811年),百龄派口辩能言的张飞鸿向张保仔劝降,张飞鸿鼓起如簧之舌进行欺骗游说,勉张保仔以“大义”,归付清廷。
张保仔投降后,幻想效法梁山、瓦岗寨好汉,作国家的“栋梁”、“柱石”,但反成为朝廷鹰犬,先歼黄旗帮200多人于七星洋,再破青旗帮船舰数十艘于放鸡洋,更于儋州鏖战蓝旗帮,擒首领麦有金。张保仔升官晋爵,由千总衔擢升守备,又从顺德营都司,调任澎湖协等职。但“以怨仇多,不自安。……怏怏而死。”可谓半世英雄,亏于晚节。
张保仔出降时,内部分歧,反对投降的队伍相当庞大,骂他中途变节,是叛逆。张出降后,留在香港尚有六七万人,大小船只千余艘,不肯归附。而张保仔又引官兵到处进剿五色帮,他们走投无路,纷纷扬帆奔向菲律宾、北婆罗洲、马来亚等地。这是四邑人近代在契约华工出现之前,流向海外最多的一批华人。
过去,封建统治阶级所说的“匪、盗、贼”,要作具体分析,更重要的是作阶级分析。如果是有政治纲领、反抗官府压榨、劫富济贫、打击洋鬼子的队伍,我们就要为它正名,应该是起义行为、正义行动。
张保仔为何沦为“海盗”? 自有他的客观原因。张保仔在他的降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述说:“今蚁等生逢盛世,本乃良民。或因结交不慎,而陷入迷途;或因俯养无资,而充投逆旅;或因贸易而被掳江湖;或因负罪而潜身泽国。其始不过三五成群,其后遂至盈千上万。加以年荒岁歉,民不聊生。于是日积月累,愈出愈奇。非劫夺无以谋生,不抗师无以保命……。”讲来合情合理。其实,封建社会被指为“贼、匪、盗”的人,大多数是被“逼上梁山”的老百姓!

收起

游戏里见到这个人,很NB的海盗
分给我,我跟他们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