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大约要800字 字多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4:17:30
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大约要800字 字多点

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大约要800字 字多点
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
大约要800字
字多点

电影“听见天堂”观后感大约要800字 字多点
我的启发:
1. 盲人虽然看不见,但他们可运用各种感官的整何,组合成心像.他们也会做白日梦,若没有意外,盲人他们还是有属於他们独特的视觉经验,只是可能不见得与现实相同.
2. 小男孩在未盲前,是个活泼好奇的小孩,家中开放的教育,也鼓励他自行动手,大量的动手经验使得小男孩在盲了以后,仅凭触觉,他修好了被认定全坏的脚踏车,还骑它上街,还骑得很远.虽然这个表现过於大胆,因为看不到横冲直撞,没发生意外也很神奇.但因著是自行动手的经验,这个小男孩,他拥有与众不同愿意尝试的勇气,他知道他可以动手解决问题,也因此自行摸索学会剪接,也才有现在这个声音剪接大师.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操作,及做中学,并鼓励孩子们的好奇及尝试,因为好奇、尝试会是学习的原头,也是学习中最重要的能力,有好奇及尝试,才能产生有用的知识.
3. 小男孩是因意外盲,从他刚入学校的反应,可看见他在调适上,经过一段否认,包括他一直都声称,我看得到,拒学点字.也看见他因盲,而产生的愤怒及恐惧,包括他被宣判盲了的时候,他到平日他与同侪玩的地方,他只坐在旁边,对於同侪邀请他酷酷的拒绝了,他想躺到草地上,但他充满恐惧的慢慢躺下来.到盲人学校后,他不与同学接触,他不认为自己跟他们一样.在他因和同学打架,被要求在房间自省,他那份恐惧,那份愤怒就爆发,他扯下所有床单,推倒所有东西,直到摸到录音机,听到了声音,他才逐渐平静.当他第一次遇到那个小女生,他也都还是持续说他看得见,甚至还骑脚踏车上街,总之,他认为自己是正常人.直到他开始录制广播剧时,有一天半夜,他起来按著开关,一开一关,他只说了电灯坏了,他开始逐渐承认,也开始哭出来,这是悲伤,但一个人一但开始有了悲伤,如果没卡在悲伤中,就会逐渐转成接纳障碍,然后是认同障碍.但他也认为自己跟正常人没有什麼不一样,他也告诉他的同学们,我带你们去看电影,当同学们说怎麼看,我们怎麼可能看,但他却说电影每个人都可以看,眼精看不见,但电影有对话及音效,我们一样可以享受电影,而且还真得带他们去看.一个障碍者是否会成央A关键取决心态,缺陷不能将人打败,但若自我放弃了,那这个人就是真得废了,因为他会顺著环境,在主流的路上动弹不得,而不是找到环境中的其他的小路.
4. 男孩的个性很倔,但通常倔的人也比较不容易被克服障碍.对於他的反骨性格,我推测有可能是来自中途至残的愤怒.因为在片刚开始的时候,小男孩是很乖顺的孩子,虽然外向、好奇、活泼,但感觉就是很乖顺,且讨喜的孩子,在校成绩也很好,人缘也好,所以猜想反骨是因为残障,也也钗]为看不见,没有安全感.
为什麼是我?为什麼我那麼倒楣.我再也看不到了吗?我看得见,我不是盲人.但现实又是残酷的看不见,那真得会让人产生很大的愤怒,让他显的很反叛,但这是我们必需关注的特殊儿童的心理问题,不管是否天生或后天,外显或内隐,当一个人身为有障碍的人,心中那份愤怒、抱怨、自卑都是常见的,而且逐以毁灭那个人或周维的环境.所以这份心理卫生的问题,也是身为特教老师该留意的.
结论:
1. 人有无限可能,没有人有权限制了任何人的发展,但人往往都被「理所当然」的偏见,而限制了自己及别人.
2. 眼盲心不盲,人的世界还是可以很丰富,但最糟的是心盲,那才是真正的盲了.想像力相当重要,一个人的想像力,可以决定人的视野的广度及生命的宽度.
3. 不要杀死孩子的想力,因为你可能正在杀死一个未来的伟人.也闭O爱因斯坦、也闭O毕卡索,也闭O贝多芬,也闭O任何一个领域的伟人.
4. 缺陷虽然使人无法很方便,但是却不代缺陷会使人废掉,缺陷没法使人变残废,只有自己才会让自己完全的残废.缺陷虽然会使人在主流的路中,动弹不得,但不代表失去前进的能力,而是要换条路前进,一样还有前进的能力,只是不是这主流的路上,而是在其他多数人所不能走的路上,但都还是可以到达终点.所以前进不了,不该怪环境,也不是没能力,只是没有去找路或没有走对
看这个影片之前,我好像在豆瓣的哪里看到说它可比《放牛班的春天》,等我看完再去找这句话时,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我想,如果要拿《放牛班的春天》与这个影片相比的话,我会觉得这个影片比《放》更好.因为,在我看来,那部影片突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而这部影片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
《放牛班的春天》说的是一个音乐老师改变了被教育者们乃至社会所放弃的一群孩子.是他首先把那些被称作“人渣”的孩子们当做“人”去发现、培养,才有了后来自信自强、令人自豪的孩子们.毫无疑问,这是一部让任何怀有“教育梦想”的人们热血沸腾的影片,它使人们相信,世上没有“坏”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而《听见春天》则完全不同.它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呵护学生们的成长(比如,在米可无法适应自己是个盲人的事实时,是唐老师告诉他,“人有五个感官,你不过是眼睛看不见了,为什么要放弃别的感官呢?”;比如,在米可屡次被校长打击时,唐老师总是适时地出现,并肯定他),而学生们则是自主的找到自己的方向,甚至成长为能够影响老师的力量.(米可是自己想出的用声音来表现四季变换,甚至是幻想中的世界.也是米可将被校长开除的事刺激了唐老师,唐老师才决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而不是服从于校长.——我相信,大家应该也同意,没有这件起因,也不会有学校阿姨点醒唐老师这一幕吧.)我认为这才是更正确的教育态度.
记得以前学教育学时,有种观点说,孩子是白纸,随便人们在上面抹上什么样的画.甚至有个教育家说,(不记得是哪个了)给我100个婴儿,我会将他们培养成任何人才.(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一点也不同意这个观点.这种观点片面地夸张了教育的作用,而忽视了孩子的主体性.孩子不是白纸,他生来就有他自己的优缺点,只是看你能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而已——比如,一个天生对数字敏感的人,培养起来肯定会比缺乏这方面神经的人事半功倍得多.想想,如果《放》里那个老师遇到的是一群五音不全的学生,又哪来的教育灵感!
当然,我不是否认教育的力量,如果没有唐老师的点醒,也许米可就这么自暴自弃下去了也不一定.可以说,《放牛班的春天》的成功,在于正确的老师遇到了正确的学生,而《听见天堂》则是,正确的学生遇到了正确的老师.
教育是施教者与被教者的互动,忽视任何一方而强调另一方都是不对的.然而现在的教育其实更多的倾向于填鸭式教育(也就是把孩子当白纸,随便涂都无所谓的观点)、压长弃短式的平庸教育(就是压制另类的放弃太差的),不知教得出几个人才!喊了这么久的教育改革,却依旧如此多病态之教,枉费千年前孔子大人早已以四字教之后人: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