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对人生的历史人物事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8:48:36
笑对人生的历史人物事迹

笑对人生的历史人物事迹
笑对人生的历史人物事迹

笑对人生的历史人物事迹
史东幼年丧父,靠母亲替人缝衣服维持生活,为补贴家用,他很小就出去贩卖报纸了.有一次他走进一家饭馆叫卖报纸,被赶了出来.他乘餐馆老板不备,又溜了进去卖报.气恼的餐馆老板一脚把他踢了出去,可是史东只是揉了揉屁股,手里拿着更多的报纸,又一次溜进餐馆.那些客人见到他这种勇气,终于劝主人不要再撵他,并纷纷买他的报纸看.史东的屁股被踢痛了,但他的口袋里却装满了钱.
  勇敢地面对困难,不达目地绝不罢休——史东就是这样的孩子,后来也仍是那种人.
  史东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开始试着去推销保险了.他来到一栋大楼前,当年贩卖报纸时的情况又出现在他眼前,他一边发抖,一边安慰自己"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而可能有大的收获,那就下手去做."还有"马上就做!"
  他走进大楼,如果他被踢出来,他准备象当年卖报纸被踢出餐馆一样,再试着进去.他没有被赐出来.每一间办公室,他都去了.他的脑海里一直想着:"马上就做!"每一次走出一间办公室,而没有收获的话,他就担心到下一个办公室会碰到钉子.不过,他毫不迟疑地强迫自己走进下一个办公室.他找到一项秘诀,就是立刻冲进下一个办公室,就没有时间感到害怕而放弃.
  那天,有两个人跟他买了保险.就推销数量来说,他是失败的,但在了解他自己和推销术方面,他有了极大的收获.
  第二天,他卖出了四份保险.第三天,六份.他的事业开始了.
  二十岁的时候,史东自己设立了只有他一个人的保险经纪社,开业的第一天,他就在繁华的大街上销出了五十四份保险.有一天,他有个令人几乎不敢相信的纪录,一百二十二件.以一天八小时计算,每四分钟就成交一件.
  1938年底,克里蒙·史东成了一名拥资过百万的富翁.
  他说成功的秘诀是由于一项叫做"肯定人生观"的东西.他还说:如果你以坚定的、乐观的态度面对艰苦,你反而能从其中找到好处.
  事业取得成功的过程,实质就是不断战胜失败的过程.因为任何一项大小事业要取得相当的成就,都会遇到困难,难免要犯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例如,在工作上想搞改革,越革新矛盾越突出;学识上想有所创新,越深入难度越大;技术想有所突破,越攀登险阻越多.著名科学家法拉第说:"世人何尝知道:在那些通过科学研究工作者头脑里的思想和理论当中,有多少被他自己严格的批判、非难的考察,而默默地隐蔽地扼杀了.就是最有成就的科学家,他们得以实现的建议、希望、愿望以及初步的结论,也达不到十分之一."这就是说,世界上一些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他们成功与失败的比率是1∶10.至于一般人与这个比率比当然要低得多.因此,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能不能经受住错误和失败的严峻考验,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由于出现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有人就徘徊不前,半途而废;有人就唉声叹气,激流而退;有人则悲观失望,自暴自弃.然而,错误和失败并不因为人们的不快、悲叹、惊慌和恐惧而不再光临.相反,怕犯错误,怕遭失败,却往往会犯更大的错误,遭更多的失败.所以,对待错误和失败应该有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
  人们在实践中为什么会犯错误,遭失败,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要求我们坚持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但是,应该指出,这种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僵死的统一,只能是在一定时间、空间和条件下的统一,特别是在较大的范围内和比较复杂的问题上,这种统一往往要经历迂回曲折、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要经历一个由不统一到统一,由低水平的统一到高水平的统一的过程.这是因为从客体方面来说,客体的复杂性决定了这种统一的近似性,客体发展的无限性和过程性决定了这种统一的暂时性;从主体方面来说,主体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这种统一的相对性.离开了或者不能保持主体与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就要犯错误,遭致失败.
  人们在实践中遭到失败,除了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以外,还有诸多主观原因,主要是:
  决心不大,信心不强.有没有决心和信心,这是事情能否成功的前提条件.古人云:"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畏首畏尾,身其余几."缺乏决心和信心的人,往往忧柔寡断,常常错失良机,这正如俗话所说"太刚则折,太软则废,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一个人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自信,那么,他就会连一点小困难也克服不了.俄国大诗人普希金说道:
  "大石拦路,勇者视为进步的阶梯,弱者视为前进的障碍."只要相信自己的力量,树立必胜的信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是一定会获得成功的.企业经营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急躁轻率,盲目蛮干.有些人不研究事物发展的必经过程和阶段,不了解其发展规律,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情轻率地盲目地蛮干,结果遭到了失败.俗话说:"欲速则不达,想快反而慢."要想在工作中取得成功,必须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其发展进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并要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只有那些勤于思考,善于安排的有心人,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在工作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有一种百折不挠坚持到底的坚强意志,不能被困难所吓倒.闻名于世的大作曲家贝多芬说:"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己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从事任何一项事情,先要决定志向,志向决定以后,就要全力以赴毫不犹豫地去实行.
  骄傲自大.自卑,不会有出息;自大,非坏事不可.人贵有自知之明,盲目自大自负,对己有害无益,对人对事有损无补.在我国古代,最崇尚谦虚,力戒骄傲.《尚书·大禹谟》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一个人之所以犯错误,往往不是因为他什么都不懂,而是因为他自以为什么都懂.自满、自高自大和轻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
  犯错误,遭受挫折和失败,这是坏事.错误和失败造成的困惑是痛苦的.但是,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错误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它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错误和失败是迈向成功的阶梯.任何成功都包含着失败,每一次失败是通向成功不可跨越的台阶.我国老一辈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指出:"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峰."老科学家严济慈认为,失败,是达到成功的大路,因为每一次发觉虚假的东西后,便使我们诚恳地去寻找真实的,指出一些错误方式以后便会小心避免再犯.有志气有作为的人,并不是因他们掌握了什么走向成功的秘诀,而恰恰在于他们在失败面前不唉声叹气、不悲观失望.大发明家爱迪生经过6000余次的失败,最终才发明了电灯,给世界人民带来了黑夜中的光明.他在总结这段活动时说:"我对电灯问题,钻研最久,试验最苦,但是从未灰心,更不信它试验不成!失败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著名药物学家欧立希发明一种名叫砷矾纳明的新药,这种药能够治疗梅毒病和昏睡病.他在试制过程中,遭受过605次失败,这使他痛苦万分,但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坚持试验,终于在606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因此,欧立希把这种新药命名为"606".一盏电灯要试验6000多次,一种新药要试验606次,这中间经历了多少艰辛!然而,最后的成功正是孕育在千百次的失败之中.其实,成功与失败并没有绝对不可跨越的界限,成功是失败的尽头,失败是成功的黎明.失败的次数愈多,成功的机会亦愈近.成功往往是最后一分钟来访的客人.成功与失败的差距只在完全做对一件事情和几乎做对一件事情.
  其次,错误和失败是对人的意志的严峻考验.不明智的人,在成功面前就会骄傲自满;清醒的人,在失败面前更能锻炼自己的意志.我们在逆境中的表现是对我们是否成熟和气质优劣的最好的检验.真理在燧石的敲打下闪闪发光,失败就是锤炼人意志的燧石.那些献身于人类伟大事业的创造者,在接连不断的挫伤和失败面前,不但没有被压倒,反而变得更加坚强,表现出了坚定不移向着既定目标前进的英勇气概.
  一次欢乐的体会不可能永恒存在,它是有始有终的,那么当欢乐的体验消失后,多少总会有不快的事情出现,甚至是一些大的痛苦出现.生活不可能一帆风顺,欢乐之后出现意外,也是基本的生活规律.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人,会福星高照,连着走运,令人羡慕不已.不过这是极其罕见的,它往往只存在于人们的幻想里,或者是文学作品之中.即便是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半个,那么这种好事也不能伴随其终生.或大或小的痛苦,总会出现在他的生活中.烦恼、苦闷、不顺心的事,迟早会出现,这是由生活的本性所规定的,也是生活本性的表现.
  从上述的角度讲,在人的一生中,痛苦与快乐是交替出现的,这二者有其一必有其二,相互转化,相互衬托,相互补充心理上的空白.痛苦与欢乐构成人生的节奏.贝多芬在给别人的信中曾这样说:"我们这些具有无限精神的人,就是为了痛苦与欢乐而生的.几乎可以这样说:最优秀的人物通过痛苦才能得到欢乐."所以,尽管人们极力追求幸福,追求快乐,同时人们极力躲避痛苦,但是人生有痛苦则是无论如何也躲避不了的事.人们能够做到的,只是如何缩短痛苦,减少、避免那些由于自身的原因所造成的痛苦.而在遇到痛苦之后,则力求化解痛苦,争取幸福.
  从情感上讲,痛苦是人人所厌恶的.肉体上的痛苦,或者使人疼痛难忍,或者给人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有一些肉体上的痛苦,还会给人带来心灵上的创伤.灵魂中的痛苦,较之肉体上的痛苦,对于人来说,是更加难以忍受的.它或者是自我的谴责,无尽的悔恨,痛不欲生;或者是感到人生的艰难,怀疑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或者是处于一种难堪的境地,进退不能,左右不得;或者是受到外在的压力,使人感到自己没有任何前途;或者是心中不平,使人倍感不公.诸如此类的痛苦,是任何人都极力想要避免的.
  然而从理性上来看,痛苦不完全是人生的仇敌,不能把它视为绝对的恶事.应当看到,那些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痛苦,是有双重品格的,它既是人生中难以完全避免的,也是人在争取幸福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动力.因为推动人们奋斗的力量,不仅仅是对幸福的渴望,同时还有痛苦对人的刺激.人们厌恶痛苦,就会为摆脱痛苦而奋斗.从历史上看,只有那些处于重重压迫之下,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阶级、人群,才会起来闹革命,为争取起码的人生权力而斗争;
  对于一个人来说,摆脱痛苦的欲望比获得幸福的欲望会更强烈.
  幸福对于处于痛苦之中的人来说,常常是一种奢望,人们往往是以摆脱痛苦为第一步.由于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痛苦的摆脱,在一定的意义上讲,就是进入了幸福的境界.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许多生活在边远山区、经济落后的农村的孩子,其刻苦学习的精神,远比一些生活在大城市里的富裕家庭中的孩子要强.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看到农村的环境、生活条件,比起大城市来说,要艰苦得多.他们强烈的要求变换自己的生活条件与生存环境.而在目前来说,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可靠、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大城市的孩子,在其学习的动力中,没有变换生存环境这个动力,如果他再没有更加崇高的理想,那么其学习的劲头,当然就无法跟那些农村的、穷困山区的学生相比了.
  这种现象表明,痛苦、艰难,其本身虽然不是构成幸福的条件,但是,它是促使人们奋发努力的一种力量来源.这就是中国古代所讲的"穷则变".毛泽东所说的"穷则思变"也是这样种思想的发挥.古代的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就是艰难困苦,不堪忍受;"安乐"就是安逸舒适,快乐惬意."生于忧患",就是困苦磨炼了人的意志,催人奋发向上,使人生命力顽强,朝气蓬勃."死于安乐",就是说安逸舒适的生活,会消磨人的志向,使人贪图享乐,惧怕艰苦,不思进取,从而使人失去了生存能力与旺盛的生命活力.自古以来,有多少花花公子就是由于贪图安逸,坐吃山空,最后贫困潦倒,以至于死无葬身之地.而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自小就在与艰难困苦的斗争中生活,患难给了他们以坚强的意志,困苦使他们变得勤劳聪明,他们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然而其内心是充实的.他们也许成就不了什么大事业,但他们是堂堂正正的人,至少他们不会祸害百姓.
  德国的哲学家包尔森说:"幸福、成功、走运,对品性是一种危险,最后,对幸福本身也是一种危险."他引用《浮士德》中的话说:"享受使人退化".在他看来,"逆境、失败和受苦使人得到训导、加强和净化,不幸锻炼了意志,能忍受困苦的意志在压力下变得坚韧和强健起来.它也给了我们以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的耐心,训练了我们考验和测试自己各种力量的能力,使我们节制我们的要求,……".
  包尔森讲的这一番道理与孟子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完全一致的.但是包尔森讲的更加具体,更加重视艰难痛苦对人的心灵的训导、纯洁作用.我们说,痛苦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情.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痛苦可以使人头脑清晰,使人正确认识自己,使人总结经验教训;
  痛苦可以使人认识到在平常状态下,尤其是在处于幸福状态下无法认识到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痛苦恰恰是一剂治疗灵魂疾病的良药,它可以使人清醒地思考人生的苦乐,认识人生的价值、意义,认清社会上的各种在平时认识不到的问题.
  幸福是人企盼的,但幸福也有两重性.在中国人的俗话中,有这么一句话:"没有吃不了的苦,却有享不了的福".其意思是说:人们忍受苦难的能力,是非常大的.不论有多么大的困苦,都可以千方百计去克服.但是优裕的生活条件、事业上的顺利、追求的满足,对于某些人却是受用不了的.一些人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不会做出什么不好的事,而在优裕的条件下、或是在顺利之中、满足之中,却出了一些不应当发生的事.顺利、追求的满足,会使人自高自大,傲慢,胆大妄为,对别人不尊敬,为人变得尖刻,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灵魂中的这类疾病,是很难治愈的.如果在这种时刻,经历到人生的磨难,那么痛苦也许能使他清醒一些.如果能因此认真反省,改过迁善,则可以使其以后免除此一类的挫折,走上幸福的坦途.
  人生之路并不是坦途一条,获得幸福之路也不是通畅无碍的.人生有顺逆境之分,幸福的取得也有难易之分.但不管在怎样的条件下,人们都不应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在顺境中,人们以舒畅的心情谋求幸福,在逆境中,人们依然应当坚韧不拔,矢志不渝地追求幸福.幸福既可以在顺境中顺利地实现,也可以在逆境中艰难地获得.
  一般来说,人们都希望一生顺利,平安地获得幸福.但现实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人的一生中,既会有得心应手的顺境,又会有困难重重的逆境.我们争取处在顺境中,但也不应该害怕逆境带来的磨难,而应该公证地看待顺逆境.顺境固然有利于事业的成功,逆境却能磨砺人的意志,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顽强进取.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地袭击;饱受风浪考验的海鸥却能够搏击海空.处在顺境中的人也许会虚度一生,处在逆境中的人却能够顽强奋进,取得辉煌的成就,获得更大的幸福.
  相对而言,处于顺境中是幸运的,陷于逆境中是不幸的,是一种厄运.但幸运的好处是应当希望的,而厄运的好处是应当惊奇叹赏的.许多奇迹都是在厄运中出现的.用平凡的话来说幸运所生的德性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在理论上来讲,后者是一种更伟大的德性.幸福是《旧约》中的福祉;厄运是《新约》中的福祉;而厄运所带来的福祉更大.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
  在逆境中有安慰与希望,人们只要抓住这种希望,并把它当作动力,就能够在逆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善于自处,锻炼自己的意志,就能够在逆境中奋起,越王勾践在国破家亡之后,卧薪尝胆,用艰苦的生活来磨练自己的意志,结果十年后一举灭吴.当然,逆境确实容易使人消沉,丧失斗志,自认倒霉,结果跌倒后再也无法站起来,顺境有利于人们在良好的环境和心态下自由地正常发挥自己的才能,但也可能仅仅是正常而已,也许有时连正常都达不到,因为顺境容易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养成懒惰的习惯,从而平平常常,无法杰出.因此对顺境和逆境的辩证看法应当是,顺境会使人们获得幸福,但也容易使人在得到暂时的幸福后不再有所追求;逆境会影响人们正常地实现幸福,但如果保持坚强的意志,奋力拼搏,顽强奋进,也许能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超常发挥,获得更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的幸福.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素,《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即使司马迁本人,也是由于遭受"李陵之祸",身陷逆境,但他并没有消沉,才写下了千古杰作《史记》.我们可以想象,他从逆境、困厄中奋起,终于写出了不朽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