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 《邓小平文选》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9 04:30:17
或 《邓小平文选》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或 《邓小平文选》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或 《邓小平文选》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或 《邓小平文选》1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毛泽东思想读后感:
  革命的胜利不是靠享受得来的,而是靠付出惨痛的代价取得的,这中间包括什么?包括被敌人抓住之后遭受了残酷折磨的烈士,有的被挖眼睛,被烙铁烙,被割耳朵割舌头,上老虎凳灌辣椒水.,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这些残酷的刑罚早就让人屈服了,但是,为了一个强烈的信念,革命的烈士宁可去死,也不能屈服,这就是代价,没有这种代价,革命不会取得胜利.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自然界不是仁慈的世界,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世界,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等待你的只有三个字:被吃掉.
  共产党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得到了这个教训.最早,工人罢工,后来,国共合作,结果都是两个字:失败.为什么?没实力.
  上个世纪初,帝国列强入侵中国,瓜分中国的领土,软弱的清政府委曲求全,把主权纷纷让人.1937年,日本人故意挑衅,发动军事入侵,大举入侵中国,国民党的军队节节败退,日本人南京城内大屠杀,中国人死掉了30万,为什么?软弱,没实力.没实力,别人就永远不会瞧得起你.
  二七运动,工人罢工的时候,打出的口号是:“从前我们做牛做马,现在我们要做人.”可是,光喊口号不行,因为手里没有枪,所以,这口号不过是一句空话.开国大典的时候,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才是真正的站起来了.
  毛主席说过,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消灭战争,取得和平.换句话说,喜欢和平的人不能只有和平的意愿,还要有武装力量,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取得和平.
  伊拉克、北朝鲜和伊朗为什么没有国际地位?为什么美国人说打你就打你,很简单,没实力.中国人以前就是这个样子,现在变了,变得让所有国家都不敢小瞧了,这不是因为中国人很友好,主要因为:中国人有军事实力,有核武器.只有友好的意愿是没用的,就像清朝末年,友好到连国土都让人了,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帝国列强的更加得寸进尺.
  《君主论》的作者马基雅维利说过,人是自私的、软弱的、善变的和无情的,人常常面对威胁而恐惧,而不会面对退让而心慈手软.所以,大多数稳定的国家都具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大多数公司都有强大的竞争力.拥有竞争力的目的不是为了侵略别人,而是自卫,没有武装力量的自卫不是自卫,而是冒险.
  国际局势波谲云诡,表面的笑容背后却是阴险的嘴脸,西方国家从来没放弃和平演变的可能性,美国国会时时刻刻讨论如何对付中国.外交关系从来不会建立在软弱之上,而是建立在强权政治和强大的军事实力,没有军事实力的国家,根本没有外交可言.
  公司和家庭也是一个道理.公司和家庭的稳定和和平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实力.经济情况好的时候,大家都会和平共事,而一旦由于实力不行,出现经济问题,人际之间微弱的链条就会马上断裂,这叫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富人常常很快乐,穷人常常很不快乐,为什么?就是因为实力的差别.当肚子都吃不饱的时候,所谓的爱情和友谊毫无基础可言.所以,自助者天助,就像毛主席的话那样,先独立,然后才能谈到外交问题.
  团结群众
  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最大的法宝就是这四个字:团结群众.
  没有广大群众的支持,共产党难以打败国民党,更难以建立新中国.每个执政党都知道,离开了群众的支持,国家的基础不可能稳定.
  最早在共产党一无所有的时候,首先取得了农民的支持,因为他们知道,中国人数最多的是农民,只要团结农民,一定可以取得广泛的合作基础.所以,就像沃尔玛,希望集团一样,把客户定位在广大的农民群体上,解决他们的需求.共产党的定位很准.
  毛主席一生最喜欢采用的策略就是,人民战争.无论对国民党还是日本人,首先让出国土,让你占领国土,然后慢慢的小块分割你,包围你,让你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灭亡.他提出人定胜天的观点,帝国主义不过是纸老虎,只有人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
  所以,时时刻刻把用户放在心上,民可载舟,也可覆舟.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时间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时间张名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形成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它是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经过新文化运动犀利的中国,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准备了条件.李大钊,毛泽东等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比较鉴别,终于接受 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正是在这种时代条件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前提下产生的;毛泽东思想的本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而次源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毛泽东思想产生,形成的过程,也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融会贯通的过程.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麻醉的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渊源.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迫切学要新的本阶级的思想武器的知道和革命政党的领导,这就为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和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创造了社会条件,奠定了阶级基础;而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间基础.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萌芽.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在时间上为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奠定了极为坚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并解决了与这条新道路相关的一系列革命的基本问题,特别是关于《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已初步包含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方面,这标志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已基本形成;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即从遵义会议到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的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到达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发展.毛泽东领导全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凉亭大理论成果.而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21世纪,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新时期,我们仍然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因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团结战斗的光辉旗帜,是指导我门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一种精神支柱,我们一定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运用它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当然,我们在坚持毛泽东思想的同时还必须发展毛泽东思想,坚持是基础,发展是关键,只有发展才能更好的坚持;而坚持和发展都必须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学好毛泽东思想,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掌握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建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以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以上根据《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主要从八个方面来说明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就是小平同志提出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这八个方而,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和描绘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特征.这八个方面也不是并列的,在层次上有高低之分,在所占的地位上有主次之别,其中第一、第三、第八构成这个整体的支柱,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我想在这里套用毛泽东同志在其名著《论持久战》中,分析持久战所使用的方法,说明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论述的规律性问题.《论持久战》整部著作分为两部分,前半部都是说明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大体上都是说的“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后半部则是研究“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也就是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的问题.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的论述,我看也可以归结为“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怎样做”和“不怎样做”.上面归纳的八个方面,都是回答的社会主义“是什么”,它们的反面就是“不是什么”.比如,我们说,社会主义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它的反面就是束缚和影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它的反面就是共同贫穷的或者两极分化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它的反面就是僵化的和封闭的.如此等等.这样一正一反相比较,相对照,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就清楚了,它们的规律性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我们说,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反映了社会主义的规律性,因而它是科学,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这些规律是怎样认识的呢?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认识的呢?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在解释实事求是的时候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从“实事”的研究中得出的关于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规律性的认识.今天的这个“实事”的内容比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所面对的“实事”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这里包括: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国际的历史经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的实践经验,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科技发展的新情况等等.这里最重要的是新的实践经验.小平同志大力畅导和鼓励解放思想,大胆地试验,大胆地实践,大胆地闯,就是要从新的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经验,得出新的认识——规律性的认识.
  毛泽东同志在1962年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我们还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要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客观规律.他说:“我们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先是不认识或者不完全认识,经过反复的实践,在实践里面得到成绩,有了胜利,又翻过斤斗,碰了钉子,成功和失败的比较,然后才有可能逐步地发展成为完全的认识或者比较完全的认识.”(45)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这样做的.他们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新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达到了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当然,这个认识过程并没有完结,也永远不会完结.这个规律性认识的集中反映,就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其代表作就是《邓选》第三卷和《邓选》(1975—1982年)卷.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之不易,应当十分珍惜.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新的翻天覆地的伟大事业,在实践过程中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对这个理论的意义要有足够的估计和认识.在世界范围内,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包括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发生剧变,改变了颜色,而社会主义的小国却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岿然不动.全世界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陷于经济衰退的困境之中,而社会主义的中国却以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迹,道理何在?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正确现论的指导,这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沦.这个理论不仅是救中国的理论,更是振兴中国的理论;不仅是救社会主义的理论,更是振兴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个基本理论,连同党的基本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积累的基本经验,已为许多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包括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所重视,所瞩目.它的意义和影响已经开始越出了中国的国界.
  这个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十分复杂、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既有中国的特色,又包含着许多普遍意义的真理.按照小平同志的这个理论建设起来的社会主义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呢?它是在人们心目中有着崇高形象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创造新的辉煌业绩的社会主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们,向往它,崇敬它,爱慕它.这就是我们党提出所要建立的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一些消极现象,引起人们的不满意.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没有得到全面的理解和真正的贯彻落实,或者贯彻落实得很不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邓选》第三卷都已指出了,而且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任务,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要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理解,全面地把握,有力地贯彻.
  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这个人类美好的事业充满了信心.他说:“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谁也压不垮我们.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46)只要我们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毫不动摇,小平同志所规划的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够达到,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一定能够取得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