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活中的“囚徒困境”的一个例子越贴近生活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0:47:01
求:生活中的“囚徒困境”的一个例子越贴近生活越好

求:生活中的“囚徒困境”的一个例子越贴近生活越好
求:生活中的“囚徒困境”的一个例子
越贴近生活越好

求:生活中的“囚徒困境”的一个例子越贴近生活越好
现在考虑一个囚徒困境的具体应用.
两个人上了一辆公共汽车.车上只剩两个狭小的相邻空座位.每个人要决定是坐下还是站着.单独坐着比坐在别人旁边舒服,而坐在别人旁边又比站着舒服.
a.假设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即只考虑自己的舒适度.
b.假设每个人都是利他的,即根据别人的舒适度来衡量自己行动的回报,并且出于礼貌,如果别人站着,自己也选择站着而非坐下.
问题:这两种情况的策略博弈模型分别是怎样的?它们是否是囚徒困境模型?有没有纳什均衡?
a.此时的博弈模型如下表:
可以看出,这个博弈不是囚徒困境博弈(不管是把坐下假设为沉默、把站着假设为告密还是相反,都不符合囚徒困境的特征),但此博弈有唯一的纳什均衡:(坐下,坐下).
b.此时的博弈模型如下表(α>0):
可以看出,当α

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及其实证分析
北京工商大学 刘 健
最近三四十年,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博弈论革命”,就是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方法改造经济学的思维,推进经济学的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包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纳什博士在内的3位博弈论专家,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这自然也激发了人们了解博弈论的热情。博弈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已成为占据主流的基本分析工具。
...

全部展开

博弈论经典案例“囚徒困境”及其实证分析
北京工商大学 刘 健
最近三四十年,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博弈论革命”,就是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方法改造经济学的思维,推进经济学的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包括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纳什博士在内的3位博弈论专家,可以看作是一个标志,这自然也激发了人们了解博弈论的热情。博弈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已成为占据主流的基本分析工具。
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也就是说,当一个主体的选择受到其他主体选择的影响,而且反过来影响到其他主体选择时的决策问题和均衡问题。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博弈的参加者,即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和组织;第二,博弈信息,即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第三,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第四,博弈的次序,即博弈参加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先后;第五,博弈方的收益,即各博弈方做出决策选择后的所得和所失。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讲的是两个嫌疑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可能出现的四种情况: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白,是博弈的结果。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这是因为,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要判十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佳选择都是坦白。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在(坦白、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A和B都选择抵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好得多。当然,A和B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
实证分析:
"囚犯困境"在经济学上……

收起

生活的例子???
我举一个,看看是否合适.
父亲过生日,母亲跟两个儿子说父亲想要一个茶壶,这个茶壶10000元,如果儿子送礼时都说出是母亲教的,父亲会给每个儿子6000元,如果都不说,父亲会给每个儿子4000,如果一个说了,一个没说,父亲会给说了的那个8000,不说的那个2000......碰巧两个儿子经济都不景气,又都买了茶壶讨父亲欢心,他们会怎样对父亲说呢?说是自己想到的还是说...

全部展开

生活的例子???
我举一个,看看是否合适.
父亲过生日,母亲跟两个儿子说父亲想要一个茶壶,这个茶壶10000元,如果儿子送礼时都说出是母亲教的,父亲会给每个儿子6000元,如果都不说,父亲会给每个儿子4000,如果一个说了,一个没说,父亲会给说了的那个8000,不说的那个2000......碰巧两个儿子经济都不景气,又都买了茶壶讨父亲欢心,他们会怎样对父亲说呢?说是自己想到的还是说是母亲教的,怎样说才能让父亲多给点钱自己?,,,,,,,,是不是有了"囚犯困境"呢?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