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盲童刘浩故事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2:32:51
看盲童刘浩故事读后感

看盲童刘浩故事读后感
看盲童刘浩故事读后感

看盲童刘浩故事读后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内蒙古的赤峰市.八年前,一个叫刘浩的孩子降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因为早产,在保温箱里输氧过多,而导致刘浩自幼双目失明.三岁那年,母亲替他买了一把玩具小琴,谁也没有想到,他竟然能用它摹仿出麻雀的叫声.音乐的激情燃烧着刘浩幼小的心灵.他的音乐天赋让母亲震惊,也让她欣喜万分.她明白,音乐成了刘浩唯一的快乐.她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快乐带给这个不幸的孩子……[1]
最让我感动的是钢琴盲童刘浩.刘浩今年10岁了,刘浩最喜欢练琴了.刘浩的眼睛并不是先天失明的,他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是个早产儿.在刘浩心里,妈妈是一个非常美的人.因为国内卖的盲谱很少,“我”用的盲谱都是“我”妈妈刻的,每次她都要刻到凌晨4、5点钟.如果“我”是一台电脑,“我”的妈妈就是主机.刘浩是一个关心妈妈的人.有一次,刘浩和妈妈走在街上,刘浩突然说想吃麦当劳,他的妈妈很生气,但买来以后,刘浩却说:“因为今天是母亲节,我想让妈妈吃一点好的.”刘浩学电子琴一年多时,参加了“少儿电子琴比赛”,他与许多正常孩子比赛,比赛结束后他获得了金奖.
  最后,董卿、王小丫、撒贝宁、成龙、杨利伟、邓亚萍、郎朗、于丹等共同向全社会倡议:“快乐健康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10岁盲童钢琴国际获奖,舞台上响起一段优美的旋律,这是出自一个年仅10岁的男孩刘浩之手.他曾经参加过德国舒曼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并且获得了总决赛的第三名.但刘浩是盲童,看不见那些黑白键,更看不见自己面前的五线谱.
  2007年,刘浩的母亲带着200元和电子琴,与刘浩一起到北京寻找钢琴老师,可是老师一看见刘浩失明就拒绝了.一连被40多个老师拒绝,让母子二人陷入困境.2007年5月,在北京爱心组织帮助下,刘浩上了盲校,终于有了钢琴老师.

今天周六,早晨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看完新闻后,不断调台,突然看到电影频道的《弹钢琴的盲童》,虽然是从中间开始看的,但里边的故事让我忍不住继续看下去。其故事情节令人感动,甚至泪流不止。主人翁的行为让我敬佩,也让我汗颜。
首先得说说故事中的几位人物。一、主人翁:爸爸,工厂锅炉房的工人,一个月只能回一两次家;妈妈,是一个下岗女工,为了儿子每天在外接很多的活,还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孩子刘浩,是一个...

全部展开

今天周六,早晨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看完新闻后,不断调台,突然看到电影频道的《弹钢琴的盲童》,虽然是从中间开始看的,但里边的故事让我忍不住继续看下去。其故事情节令人感动,甚至泪流不止。主人翁的行为让我敬佩,也让我汗颜。
首先得说说故事中的几位人物。一、主人翁:爸爸,工厂锅炉房的工人,一个月只能回一两次家;妈妈,是一个下岗女工,为了儿子每天在外接很多的活,还要照顾孩子的生活;孩子刘浩,是一个盲童,意志坚定,坚定地走自己认准的路。二、好心人:以电子琴学教为生的刘老师,卖馒头包子的女老板,北京开小饭店的女老板,卖钢琴的小伙子和女钢琴王老师。
我所看的故事的大致情节是这样的:一天,妈妈为了让刘浩一个人在家时不孤单、不寂寞,于是买了一个很便宜的玩具电子琴回家。结果是这个玩具电子琴改变了刘浩的一生,没有这个玩具电子琴,还真差点埋没了一位钢琴天才呢,中国很可能缺失一位钢琴大师。妈妈下班回家,在家门口发现家中响起了音乐的声音。进门一看,刘浩手拿玩具电子琴。妈妈的潜意识里:刘浩——儿子开过录音机,并在她进门的那一刻把录音机关了。于是想当然地批评起刘浩来,叮嘱他今后再也不要玩录音机了,因为怕电到刘浩。刘浩的回答:他并没有开过录音机,音乐是自己用玩具电子琴弹出来的。妈妈不敢儿子的话,于是要求刘浩再弹一次,她又一次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家中会居然会有音乐天才?从来没有学过电子琴的刘浩既然具有音乐天赋,在电子琴方面能够无师自通?于是,决定让他学电子琴,但对于一个从未进过学校大门的盲童来说,其路途会是何等的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妈妈经过多方求助,以电子琴学教为生的刘老师终于答应教这个从来没有学过音乐而又具有相当水平乐感的刘浩学电子琴,而且是免费的。在往后的日子里,刘老师不仅教刘浩电子琴,还每天背他上学、回家,尽管在教学时,沟通起来非常有困难。但经过刘老师的因材施教,刘浩第一次参加比赛就拿了当地电子琴的金奖。但随着电视机中传来钢琴王子朗朗弹钢琴的声音,刘浩又一次改变了自己的选择,他觉得钢琴的声音太美妙了,于是毅然决定从此以后不弹电子琴,改弹钢琴,不管妈妈如何劝说,刘浩只认定这一条路,而且似“父”的刘老师也认为,刘浩应该去学钢琴,但只能去北京学。妈妈在说服不了父亲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带儿子上北京求学。
在北京的求学之路,更是艰辛。第一,城市太大,人生地不熟,找不到老师;第二,身上只剩下五十元,不敢住店,只能在开放的公园门口睡觉,吃饭也困难;第三,刘浩不是非常理解妈妈处境。还好世上好人不少:卖早点的女老板能够亏本卖给他们包子,开小旅馆的女老板能够免费让他们住宿,开钢琴店的小伙子能够让刘浩在店内弹琴,等等。妈妈在北京陪儿子找老师,爸爸在家里也不闲着,拼命工作,为了孩子把自家的房子卖掉,把钱送至北京,回单位住锅炉房。功夫不负有心人,刘浩的伯乐终于出现了,经过简单的面试,王老师,估计是位教授吧,她收下了这个从未弹过钢琴的盲学生。经过王教授的调教,刘浩有了机会与朗朗同台演出。故事告诉我:刘浩是幸运的。当然,他的幸运是来自自己的天赋,加上不懈的努力。
这部电影,应该属于纪实性的,拍摄起来,也不复杂;经费,也不会需要很多吧。但给人以强大的震撼。但,有“魂”在。它在教育人们,在引导人们;在宣传友爱、友情。
电影告诉:一是我们国家父爱母爱的伟大:既然养了孩子,就一定要把孩子养好。教育了我们当代青年,不要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当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时,都要负起父亲母亲的责任。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帮助弱者的精髓没有丢掉:刘老师对刘浩的帮助是巨大的,刘浩的出现,对他的教学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战,语言不通。有时甚至对牛弹琴,如他告诉刘浩,弹某首曲子时心里要充满阳光,刘浩居然毫无反应。还好,事后刘浩问他什么是阳光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语言有问题。北京的女老板们,不会因为妈妈没有钱而瞧不起他们。三是中国两千年前的优秀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这里得到诠释:因材施教,就是要求老师对不同的孩子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我国的义务教育却理解成为因教材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简直是无闹。国家的发展,首先是教育的发展。难道刘浩的成长,不值得教育行政部门的老爷们三思吗?
笔者不是电影评论人员,但笔者觉得当今电影的教育意义缺失得很厉害了,电视也是这样。目前,媒体也只关心一部电影的票房收入多少,从没有见到媒体、甚至电影评论人员关注一部电影的教育意义;电影电视的管理部门也没有对电影和电视的教育意义进行审查,只关注它们的轰动效应。这是我国电影电视只有轰动效应,而没有影响力的所在。如《亮剑》,这部电视剧所反映的内容,笔者看过了很多反映战争的书,无论在那个战役都找不到类似的情节。这就是在误导我们的年轻一代。
为此,笔者呼吁相关的“专家”“学者”们,拿出专家学者特有的精神来评价我们的电影电视,影响我们的电影电视吧;我们国家电影电视主管部门的官员们应当既要依法行政,真正履行好的职责,也要有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精神,请你们认真审视我们的电影电视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