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上的害虫用什么能消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9:46:32
桑树上的害虫用什么能消灭

桑树上的害虫用什么能消灭
桑树上的害虫用什么能消灭

桑树上的害虫用什么能消灭
桑树主要害虫及其防治
一、桑 象 虫
桑象虫属鞘翅目,象虫科.俗称桑蛘、姬象虫、桑象鼻虫等国蚕区均有发生.
(一)为害特点
以成虫蛀食桑芽及嫩梢基部,吃成深洞,有时也吃叶片、叶柄.春季食害冬芽,夏伐后为害更重,继续食害定芽和新梢,严重时整株桑芽被吃光,致使桑树枯死.
(二)形态特征
成虫长椭圆形,黑色有光泽.管状向下弯曲,形如象鼻,触角膝形鞘翅上有10条纵沟,沟间有一列刻点.卵长椭圆形,乳白色,孵化前变灰黄色.幼虫头部咖啡色,胸腹部浅黄色,无足,体常弯曲成新月形.蛹长椭圆形,初乳白色,后变黄褐色.
(三)生物学特性
一年发生1代,以成虫、幼虫或蛹在半截枝枯桩中越冬,其中成虫占91.13%,次年3月至4月间,越冬成虫陆续从盖有细木丝的蛹穴中穿孔钻出,日夜蛀食桑芽,5月中旬开始产卵于皮层仍呈鲜活色泽的活半截枝中,6月中旬为孵化盛期,幼虫孵出后,即在皮下蛀食成细道,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上旬始羽化,羽化后成虫当年不爬出,在半截枝上的蛹穴内越冬.
(四)防治方法
1.冬季或早春应彻底修除半枯桩、枯枝,并收集烧毁.发生严重地区,应采用齐拳剪伐,可减轻危害.
2.篱笆桑不能合理剪伐,有利桑象虫产卵繁殖,故桑园及附近不宜栽种篱笆桑.
3.夏伐后及时用50%杀螟松乳剂1000倍(安全期14天),或杀螟松与异稻瘟净1:1混合1000倍喷杀.夏伐后也 可立即用50%甲胺磷乳剂1000倍喷杀,安全期30天.
二、桑橙瘿蚊与桑瘿蚊
桑橙瘿蚊、桑瘿蚊均属双翅目、瘿蚊科.桑橙瘿蚊分布于浙江、江苏、安徽、四川、山东等省,桑瘿蚊则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一带,桑瘿蚊又称桑吸浆虫.
(一)为害特点
两种均以幼虫寄生在顶芽幼叶间,用口器锉伤顶芽组织,吸食汁液,造成顶芽弯曲、凋萎、发黑、腐烂脱落,枝条封顶.连续为害后,桑树侧枝丛生,枝条短小,叶质硬化变劣,导致桑叶减产并间接影响家蚕产茧量.
(二)形态特征
两种体形相似
(三)生物学特性
桑橙瘿蚊在浙江临安一年发生5—6代;山东、安徽一年5代,以老熟幼虫结成囊包在土下越冬.第二年5月中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多产卵于顶芽叶背皱折处或第一、二嫩叶背.在浙江临安,各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在5月下旬、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上中旬、9月上旬和10月上旬.幼虫具背光趋湿性,老熟后从芽的外侧爬出,弹跳入土. 桑瘿蚊在广东一年发生3~4代,以休眠体在土下3—10cai处越夏、越冬.次年1月上、中旬解除休眠而化蛹.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方法 桑园冬季深翻,暴晒虫蛹,夏秋季勤削草,使表土通风干燥,开沟排水,降低桑园地下水位,保持土壤干燥,对抑制瘿蚊的发生有一定的作用.2-5月中、下旬全面摘芯一次,在危害严重地区晚秋蚕结束后及时摘除顶芽,杀灭最后一代幼虫,减少越冬虫源.
3.覆盖地膜,以阻止瘿蚊成虫羽化出土和老熟幼虫入土.
4.剪侧扶壮,结合夏秋采叶,及时剪掉顶芽被害后生出的侧枝,使养分集中,增加条长.
5.土壤施药,在5月中下旬,休眠体大量羽化前,或夏伐后,可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每亩3~5kg拌细土40~50kg,撒匀在土面上然后翻下.或用5%喹硫磷颗粒剂,每亩2ke拌20~25kg细土撒施;或5%大风雷颗粒剂,每亩2kg拌20~30kg细土撒施.
6.顶梢施药,于各代幼虫孵化盛期,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50%辛硫磷或40%乐果1000倍液,蚕期用25%灭蚕蝇500倍喷芽或滴芽防治.
三、桑 毛 虫
桑毛虫属鳞翅目,毒蛾科.又名黄尾白毒蛾、桑褐斑毒蛾、桑毒蛾,俗称金毛虫、毒毛虫、狗毛虫、洋辣子等.国内务大蚕区均有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等蚕区常猖獗成灾.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桑树芽、叶,尤以越冬幼虫剥食桑芽为害最严重,以后各代幼虫食害夏秋叶.初孵幼虫群集叶背,取食桑叶下表皮和绿色组织成膜斑状,4龄后分散取食,吃成大缺刻,仅留叶脉,严重时将全园桑叶吃光.幼虫体表的毒毛,触及家蚕时,可引起螫伤症,出现黑斑点;当触及人体时,则可引发皮炎,如大量吸入可致中毒.
(二)形态特征
成虫全体白色,雌蛾前翅内缘近臀角处有深茶褐色斑纹一个或无斑纹,雄蛾除此斑外,在内缘近基部还有一茶褐色斑.雌蛾腹部末端具黄色毛丛;雄蛾从第三腹节起即生黄毛,末端毛丛短而少.卵块多为长带形,外覆黄色茸毛.成长幼虫头部黑色,胸腹部黄色,背线红色.各体节上有许多红色或黑色毛瘤,上生黑色、黄褐色长毛和松枝状白毛,第六、七腹节背中央各有一红色盘状腺体.蛹茧长椭圆形,土黄色,其上附有幼虫毒毛.
(三)生物学特性 .
内蒙古、大兴安岭一年发生1代;辽宁、河北2代;山东3代;江苏、浙江、四川3代为主,间有不完全的4代,江西4代;广东6代.均以3、4龄幼虫在桑枝裂隙、蛀孔、束草或落叶内,吐丝结茧越冬.次年早春,当日平均气温升至10.5℃时开始出蛰.各代幼虫发生期为6月中下旬、8月下旬和9月下旬.初孵幼虫具群居性,受惊时吐丝下垂,随风转移.成虫具趋光性,产卵成块于叶背上.
(四)防治方法 .
1.束草诱杀,越冬前束草于桑树主干或分枝上,诱集幼虫潜入越冬,次年春幼虫活动前解草处理,并注意保护天敌.

2.在各代桑毛虫盛孵期进行人工摘除卵块和群集幼虫叶片.
3.药剂防治,越冬前治好“关门虫”,秋蚕一结束,即用50%甲胺磷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8000~10000倍液喷洒.发生代可用80%敌敌畏1000倍液、60%双效磷15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1500倍液.
4.生物防治:①保护利用桑毛虫绒茧蜂等天敌;②于桑毛虫二龄幼虫高峰期,喷洒桑毛虫多角体病毒,每亩用10~20头病死虫加水1kg超低容量喷雾;③应用桑毛虫性信息素预测幼虫孵化盛期,可指导适时防治.
四、桑 尺 蠖
桑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俗称桑搭、造桥虫等.我国吉林、河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台湾等省普遍发生.
(一)为害特点
初孵幼虫群集叶背,日夜食害桑叶下表皮和叶肉组织形成透明斑,4龄后沿叶缘向内咬食成大缺刻.越冬幼虫早春为害刚萌发的冬芽,吃空内部仅留苞片.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桑尺蠖,通过粪便传播可使家蚕致病.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翅均灰褐色,翅外缘呈不规则齿形,前翅中央有2条黑色曲折横线.卵扁平椭圆形,初产水绿色,孵化前暗紫色.幼虫体圆筒形,向后逐渐粗大;灰褐色,背面散生小黑点,胸足3对,腹足2对.蛹圆筒形紫褐色;茧浅茶褐色,质地疏薄.
(三)生物学特性
辽宁一年发生2代;河北和山东及江苏徐州一年3代;浙江一年4代,四川4~5代;江西南昌5代;广东5~6代;以末代的3、4龄幼虫爬入桑树裂隙或平伏枝条背阳一侧越冬,次年3、4月间开始活动,为害转青冬芽.成虫具趋光性,白天隐伏,夜出活动,多产卵于枝顶嫩叶背.幼虫静止时,吐丝系于枝上依枝斜立,状似小枝.
(四)防治方法
1.束草诱杀,同桑毛虫.
2.捕捉幼虫,桑树落叶后和早春冬芽转青前后捕捉最佳.
3.药剂防治,参照桑毛虫,发生代喷药适期以桑尺蠖孵化高峰期至三龄幼虫期为佳.
4.生物防治,对桑尺蠖天敌应加以保护利用.
五、野 蚕
野蚕属鳞翅目、家蚕蛾科.又称野桑蚕.我国各省蚕区普遍发江浙太湖流域,四川北部地区及东北辽宁等地尤为严重.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嫩叶成缺刻,仅留主脉,严重时成片桑叶被吃尽,是夏、秋桑园主要害虫之一.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灰褐色,前翅翅尖后方呈弧形凹陷,翅面有2条褐色横带,两带中间有一褐色新月形纹,后翅中央有一暗色阔带.卵扁卵圆形,初产黄白色,后变灰白色.成长幼虫头小,中、后胸节特别膨大,背面具红褐色瘤突、斑纹,第8腹节背面有一臀角.蛹棕褐色,纺锤形,茧椭圆形灰白色,茧层紧密.
(三)生物学特性
辽宁、河北唐山地区一年2代,山东一年2~3代,3代为主:江浙蚕区一年3代,少数4代.均以卵在桑树主干桑拳及分支主干上越冬.越冬卵于次年4月中下旬初孵,最迟延至7月中旬孵化.幼虫有三眠蚕和四眠蚕两种,前者幼虫历期12~26天,后者幼虫历期14—34天.
(四)防治方法
1.冬季结合整枝清园,刮除越冬卵,并保护释放卵寄生蜂.
2.捕杀幼虫,摘除蛹茧.
3.药剂防治:①夏伐后防治,6月中旬用80%敌敌畏1000倍液,60%双效磷1500倍液或50%辛硫磷1500倍液,喷顶端嫩叶,②夏蚕后立即用50%甲胺磷2500—3000倍液喷施;③秋蚕结束后,用20%杀灭菊酯或50%甲胺磷全面喷治,以减少越冬卵基数.
4.辐射不育技术防治,在第一代幼虫开始全面化蛹时,在田间释放经60Co丁射线辐照处理的野蚕蛹,可使田间野生蚕蛾绝育,以控制下代虫口数量.
六、桑 螟
桑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青虫、油虫、卷叶虫.国内各蚕区均有发生.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桑叶,幼龄幼虫食去下表皮和绿色组织,形成透明膜斑,三龄后吐丝卷叶或粘迭数张叶片,躲藏其中取食.江浙蚕区以晚秋桑叶受害最重,近年部分蚕区常暴发成灾.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茶褐色,翅带紫色闪光,前翅有5条浅茶褐色横带,后翅沿外缘有一宽阔的茶褐色带.卵为不规则的扁椭圆形,淡绿色.初孵幼虫淡绿有光泽,密生细毛,成长幼虫体水绿色,越冬幼虫体变淡粉红色,胸腹各节均有黑色毛片.蛹略呈纺锤形,黄褐色;茧薄,白色.
(三)生物学特性
山东一年发生3~4代;江苏、浙江和四川一年发生4~5代;四川资中县一年发生5~6代;广东8~10代;台湾10代,均以老熟幼虫在桑树蛀孔、裂隙中、束草内及附近房屋墙缝内结薄茧越冬.次年5月上旬化蛹,5月下旬羽化为成虫,成虫具趋光性,多产卵于枝顶1~9叶的叶背沿叶脉处.非越冬代幼虫老熟后,即在被害卷叶内或裂隙中结薄茧化蛹.
(四)防治方法
1.束草诱杀越冬幼虫,方法同桑毛虫.
2.3月或10月间,用石灰或粘土填塞桑株裂隙和蛀孔,以阻止幼虫爬出或隐藏.
3.诱杀成虫.
4.冬季清除桑园残、落叶和杂草,拣出越冬幼虫放入寄生天敌保护器,保护释放天敌.
5.药剂防治,幼虫卷叶危害前,用50%辛硫磷1500倍液、 60%双效磷1500倍液,80%敌敌畏1000倍液喷洒;幼虫卷叶后,用50%杀螟松1500倍,20%万灵水剂2500倍液等喷治;秋蚕结束后,用20%杀灭菊酯、20%敌杀死6000~10000倍,全面喷药,打好“关门虫”.七、桑 蟥
桑蟥属鳞翅目,家蚕蛾科.俗称白蚕、洋白蚕、松花蚕、蟥虫等.国内主要蚕区均有发生,以江、浙太湖沿岸蚕区为害最为严重.
(一)为害特点
以幼虫食害桑叶,吃去叶肉成孔洞,严重时仅剩叶脉.7、8月间大发生时,成片桑园枯黄不见绿叶,遍布蟥茧,片叶无收.
(二)形态特征
成虫体翅均豆黄色,前翅顶角下方呈弧形凹入,翅面有2条波浪形黑色横纹,两横纹间还有一黑色短纹,后翅也有2条黑色横纹,近前缘处细而不清,两纹间的黑色短纹也不明显.卵分为无盖卵块和有盖卵块两种,无盖卵块近圆形,无鳞毛覆盖,当年孵化,孵化前卵变粉红色;有盖卵块表面覆盖雌蛾腹部鳞毛形成的卵盖,茶褐色,当年不孵化.成长幼虫胸腹部乳白色,各节多皱纹,纹间有黑斑,第八腹节背面有一黑色尾角.蛹长圆筒形,乳白色,羽化前变黄色.茧长椭圆形,淡黄色,茧层疏松.
(三)生物学特性
桑蟥的发生有一化性、二化性和三化性,均以有盖卵块在桑树枝干上越冬.越冬卵一般在次年6月初开始孵化,称为头蟥,至 7月中旬化蛹,下旬羽化产卵,此时一化性蛾产有盖卵块越冬,其余蛾产无盖卵块,于8月上旬孵化,称二蟥;二蟥于9月上旬羽化,这时二化性蛾产有盖卵块越冬,少数三化性蛾产无盖卵块,于9月中旬孵化,即为三蟥,至10月下旬羽化,产有盖卵块越冬.
(四)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防止桑蟥随桑苗和接穗传播扩散.
2.及时刮去枝干上的越冬卵块,并收集保护卵寄生蜂.
3.蟥区桑园以中、矮干为主.5月中、下旬及时全面剪伐,除去一年生枝上的越冬卵块,及时采摘夏秋叶.
4.药剂防治,可选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50%辛硫磷乳油1500倍和60%双效磷1500倍等短残毒期药剂,在养蚕期喷药防治.秋蚕结束后,用20%杀灭菊酯、50%甲胺磷等进行越冬防治.

八、黄叶虫
黄叶虫属鞘翅目、叶甲科.又名桑黄萤叶甲、蓝尾叶甲、金花虫、萤火虫等.国内分布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湖南、四川等省,尤以丘陵山地桑园普遍发生,为害严重.
(一)为害特点
以成虫群集叶背沿叶缘向内咀食成细缺刻,严重时仅留主脉,主要为害春、夏叶,喜食新梢嫩叶,同时排泄大量粪便污染桑叶.
(二)形态特征
成虫头部、前胸背板及鞘翅均土黄色,四川发生的多数个体鞘翅近端部有蓝黑色大斑.触角丝形,土黄色.成长幼虫圆筒形略扁,稍弯曲;头部黑色,胸腹部土黄色,前胸盾及末节硬皮板均黑色有光,其余各节具深茶褐色瘤突.
(三)生物学特性
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在浙江诸暨,越冬幼虫于次年4月上旬化蛹,4月下旬开始羽化,6月上旬产卵,8月上旬孵化,10月下旬入土越冬.成虫具假死性、迁移性,飞翔力强,多产卵于桑园以外的土表或土块裂缝中.初孵幼虫行动活泼,多在土表活动,昼夜取食嫩草芯及青菜叶,入土后在1.5~3cm深处作圆形光滑土室,仰卧其中越冬.
(四)防治方法
1.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在成虫羽化初期和清晨露水未干前打落捕杀.
2.夏伐时留少数桑枝,诱集成虫取食后进行药杀.
3.药剂防治,据四川的研究,可先用90%敌百虫1000倍或50%杀螟松1000倍液喷黄叶虫为害的朴树、黄角树等其它树木,减低虫口基数,且不影响家蚕的安全.当黄叶虫飞至桑树上为害时,用50%辛硫磷1000倍液、40%乐果1000倍液喷桑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