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8:20:14
怎样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怎样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怎样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怎样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实践中
总结如下,希望能帮到你,亲~请认真查看,值得一看~
 一、师品端正,意识超前
  
  中学时期,是学生个人自我定位、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时期,是学习知识和塑造灵魂的关键时期.这时,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还要教会他们怎样去自觉维护心理健康,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这是作为我们教师所必须共同完成的任务.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以及教育和教学的正确行为的产生,首先在于他对这项工作的理解和态度.教者务必从根本上认识到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的纯知识传授,或者离开文化知识传播的纯政治说教,或是打着教学改革旗号的漂亮的形式主义,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也是不符合现今信息社会里的经济发展需要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师是塑造人才的艺术家,是培养幼苗的园丁.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丰厚的文化知识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有时时求新、不断超前的改革意识,还要有端正的师品、清醒的政治头脑、完美的审美能力.不但如此,在具体的语文实践中,还要求我们既要正确把握住课文在知识上和思想上的要领,正确引导学生读文,又要更新观念,用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活动,还要在对课文思想性的认识上和教师自身生活作风上成为学生的楷模,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如果教者对文章蕴涵的观点认识模糊,或者自己所显露出来的意识和观念陈腐颓废,那就谈不上正确教导学生了.例如讲述鲁迅的《孔乙已》,假使教者也站在"众人"一道,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为由,也参与尽情奚落孔乙已的行列,把他当块笑料,在讥笑孔乙已的不伦不类的"快乐的空气"中而"欣赏"完这一名作.把小说以塑造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置于言外,把孔乙已的悲惨遭遇与其社会根源的关系只字不提,把作者写作本篇的背景和目的避而不谈,变同情为讥讽,变揭露、鞭挞为肯定乃至颂扬.如此这般,学生何言收益?所以,教者对教材必须有鲜明的政治观点,既要找准知识上的难点,也要把准思想上的要点,而后方可游刃有余.
二、深钻教材,挖掘精髓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对每一篇课文,教者必须先要深入钻研,发掘文章的主题思想,确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这样我们就能做到:学习小说,在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中揭示社会现象;学习诗歌,在对诗行意境的欣赏中确立对其思想意义的褒贬取舍;学习议论文,在对中心论点的剖析中学习作者的独到见解并显明自己的观点,等等.
  例如学习藏克家的自由诗《有的人》,通过教者的正确导向,学生除学到自由诗的有关知识外,还能从诗的字里行间了解和区别"两种人"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对形形色色的反动分子,尤其是国民党反动派深恶痛绝,也就会自愿效仿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情愿作野草"的自我牺牲精神.从对比中,使学生辨别美丑善恶,真正理解人生的价值和自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再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教者除讲授文言文所必须掌握的词、句及其语法现象外,更不能忽视学习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如果将此观点贯穿于教学之始末,那么,对文章状景与表达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的关系就不难理解了,对领会文章以"微斯人,吾谁与归"作结的精妙,更是不无裨益.
  又如学习茅盾的《白杨礼赞》,如果光让学生了解课文运用象征的由物到人的写法,那是远远不够的.教者还应进一步对学生启发诱导,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文由白杨树到北方的农民、哨兵,到"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而且还要拓深一层联想到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人,当今社会中的"精神和意志".这样,学生就会跳出就文论文的小圈子,"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语文课程标准》).不但在文学上有所启迪,而且在灵魂上也得到一次再塑造.
三、水乳交融,自然得体
  
  教师教完文化知识后,不要再来个突击性的专门政治说教,总结出中心论点、主题思想什么的,而应该是一种渗透,是水乳交融,自然得体.要让教育与教学过程相融,知识与时代相融,个人思想与社会生活相融.在教课中,要让学生时时处于主动者的位置,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在学习中自然受到教育和思想的熏陶.如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运用动画、声像,"化静为动,以动促思",形象地再现上阙的意境,让学生以此联想到我们见过的雪景以及其他自然风光.在诵词、赏景、参与之中,巧妙地渗入对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教育.到了下阙,作者评古论今,这时要让学生讨论、对比、评论,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历代风云人物也未必"风流",让其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于是,学生自然便会确立褒贬取舍,领悟作者的博大胸怀.通过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似乎水到渠成、自然流畅,整个分析过程也显得条理井然、一气呵成了,这样非但不会影响正常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相反地,会让学生从中掌握知识,拓展思维,领悟道理,受到教育.
  再如平时遣词造句、设例,都可以针对学生中和学生所熟悉的社会环境中的有关现象而让其有感而发,这样既可以避免例句与课文内容雷同,又可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不仅巩固并运用了课本知识,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而且还体验了情感、熏陶了灵魂、塑铸了人品.
  总之,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传授知识、实践知识的过程,也是塑造学生思想灵魂的过程.只有真正懂得这种既教书又育人的双重性,只有将二者用现代教育理念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对学生"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才不失为一堂好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