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法的几种基本类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09:48:40
语文学法的几种基本类型

语文学法的几种基本类型
语文学法的几种基本类型

语文学法的几种基本类型
1、问题法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明确,学生读书时就不会泛泛而读,而是边读边思考问题.例如读(西门豹)一课时,出示两问:①西门豹向老大爷提了哪些问题?从老大爷的回答中,了解到那些情况?②西门豹是怎样破除河伯娶媳妇的迷信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边读边思考,学生读后基本上能读懂课文.提示法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惘时,教师应给以必要的指导,提示,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采蒲台的苇》一文,当学生读到“如果单纯是苇,如果单纯是好看,那就不能成为冀中的名胜了”这句时,感到难于理解,教师便从以下两个方面点拨,提示:苇塘为什么能成为冀中的名胜?只有因为那里有苇,那里的苇好看吗?经过老师点拨,学生很快领会到,苇塘所以成为冀中的名胜,主要是因为有很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3、迁移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知识的共同因素,引导学生利用已知获取新知,进行知识迁移,《新型玻璃》这篇课文的几个自然段结构相同,在教会学生读“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用途这段后,可利用知识的迁移,运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自读其余四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提高阅读速度.4、情境法 情境法就是学生读时,通过课文的文字表达,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自然而然地进入文章描绘的情境,使课文中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以便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这种方法多用于古诗教学.5、读书动笔法 ①做符号.即边读边思圈圈画画,做上各种符号.如段、层符号(||),画在段、层末尾;精彩句、节、段符号(~~),画在句、节、段下面;用得精彩的词语符号(○),圈在有关词语下面;疑问符号(?),画在疑问处下面.②加批注.即在课文中左右空白处,写上简短的批注.③做笔记.即选择适当的课文,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并引导他们在课外阅读中养成自觉做摘录,写读书笔记的良好习惯.语文学法的序列化指导 语文的学习方法应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将它细分,然后作有序的排列,便于教师有计划地、扎扎实实地实施,让学生一法一法地具体掌握.国内在这方面不乏有效的尝试.如廖文仙把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作了如下的分解.1、识字方法:(1)怎样读准字音;(2)怎样识记字形;(3)怎样理解字(词)义;(4)怎样查字典;(5)怎样写字. 2、学词方法:(1)怎样理解词义;(2)怎样组词;(3)怎样把词语归类;(4)怎样辨析词义;(5)怎样找反义词;(6)怎样搭配词语. 3、学句方法:(1)怎样把句子写得通顺,完整、具体;(2)怎样把句子写得形象、生动;(3)怎样用指定的词语造句;(4)怎样表达句子的语气;(5)怎样扩句、缩句;(6)怎样运用关联词语;(7)怎样变换句式;(8)怎样修改病句;(9)怎样运用标点符号. 4、阅读方法:(1)怎样理解句子含意;(2)怎样给文章分段;(3)怎样概括文章段落大意;(4)怎样抓住文章主要内容;(5)怎样概括文章中心思想;(6)怎样捕捉文章的中心句;(7)怎样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8)怎样读懂写人、记事的记叙文;(9)怎样读懂常识性的说明文;(10)怎样读懂诗歌;(11)怎样读懂寓言、童话. 5、作文方法:(1)怎样审题;(2)怎样自拟作文题目;(3)怎样立意;(4)怎样选材;(5)怎样拟作文提纲;(6)怎样修改作文;(7)怎样构段;(8)怎样谋篇;(9)怎样观察事物;(10)怎样联想、想象;(11)怎样描写人物、景物场面;(12)怎样说明事物;(13)怎样议论事物;(14)怎样记叙一件事;(15)怎样抒发思想感情;(16)怎样看图作文.6、常用应用文写法:怎样写借条、请假条、留言条、通知、决心书、一般书信、日记、读书笔记以及做会议记录等.又如,丁有宽则把他创造的在全国独树一帜的读写结合法分解为如下的项目:1、句子结构法:练好“四素”(时、地、人、事):完整句、连续句、并列句、总分句.2、句群结构法:学好下列句群形式:连续、递进、并列、总分、概括与具体结合、主从、点面、因果、转折.3、段结构法:学好下列结构段:承接、总分、并列、点面、因果、概括与具体、记叙与抒情. 4、篇章结构法:(1)审题和命题训练——学会看题学文、审题方法、自己命题;(2)捕捉和表现中心思想训练——概括和捕捉、确定和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3)文章选材的训练——围绕中心思想选材,做到“真”、“小”、新”选材;(4)材料安排和记叙顺序的训练;(5)文章开头法 的训练.学会下列文章开头法:交代“四素”、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描写引入、抒发感情;(6)文章结尾法的训练.学会下列结尾法:事情结果、点明主题、展示未来、抒发感情、描写;(7)文章过渡法和照应法的训练;(8)学会自己修改文章的方法.5、记事顺序法:学会按照下列的顺序记事方法:事情经过、时间先后、地点转换. 6、景物描写法:(1)景色描写:学会抓住特征和围绕中心思想的描写方法.(2)建筑物描写:学会描写一座建筑的外貌和特征的方法.(3)动物描写:学会描写动物的外形、动态以及动静结合的方法.(4)植物描写:学会描写花果和树木的方法.(5)场面描写:学会抓住场面特点具体写和结合抒情写的方法. 7、人物描写法:(1)人物外貌描写,学会“写得像”、“写得得当”的方法;(2)人物语言描写,学会围绕中心、对话得体、多人对话的方法.(3)人物活动描写,学会下列描写法:动作有变化;动词用得准确;动作具体而有条理;动作有特点和重点;(4)人物心理描写:学会表现自己心 理和别人心理的方法;(5)人物综合描写:学会神态、动作和语言的综合描写,以及结合议论描写的方法.(6)用一件事写人:学会用一件事表现一个人或表现几个人(或一个集体)的方法.(7)用几件事写人:学会用几件事表现一个人或表现几个人(或一个集体)的方法.(8)学会用几个方面的品格表现人的方法. 以上两人的学法程序项目,为语文学科学法指导的序列化和操作化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成果.当然尚待进一步完善和扩大,如听话、说话、背诵、质疑问难、课外阅读,以及作读书笔记等方法,显然也是学生所必需的.四步课文自学指导法这一模式的基本程序是:自学——讨论——练习——小结1.自学: 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它的目的在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教材、独立完成部分思考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教师根据各个学生学习的情况在这过程中分别进行重点指导.这里的“自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中的“预习”是截然不同的.“预习”往往被置于课外,学生无法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这项工作,质量难以保证;而“自学”是在课内,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的独立阅读和思考. 在这个“自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通过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有层次的.第一阶段为基础阅读阶段,主要在使学习者具有基本独立阅读教材的能力,对教材的基本内容能理解;第二阶段为逻辑整理阶段,即引导学习者通过自学,在理解的基础上能整理出某一课题内容的 逻辑结构;第三阶段为结构迁移阶段,这时学习者能把自学的内容和自己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对其中结构不同或差异较大的的新知识也能找到突破点.并通过所学习的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 “自学”的进行大致有三种情况:①教师先指出自学要求和自学方法,然后学生自学;②学生先自学,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加深理解,从而领悟自学的内容;③教师边作指导,学生边自学. 自学,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各取所需的“自由随意性”学习.自学必须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基础上进行.一个“目的性”,一个“计划性”,是自学取得成效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师在“自学”阶段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两个主要方面.2.讨论: 这个阶段旨在对共同存在的问题经过相互探讨能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以提高认识,特别是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同时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和“说”的能力.“讨论”的形式大致有三种情况:①在教师的组织和点拨下,全班对重大问题进行讨论;②一般问题,在教师的个别指导下,让前后左右四邻的学生进行讨论;③细小的问题,同座位的同学不时轻言细语地交换意见, 这种形式从前一个阶段(自学)直到后一个阶段(练习)都可以自由地进行.教师在第一个阶段和这个阶段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什么时候讲,讲什么,怎么讲,都应该讲究.一般地说,教师应在学生对某一问题经过了深思熟虑,同时又掌握了学生在解决某一问题的过程中最难弄懂的难点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讲话.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讲话,首先不要讲问题的本身,而应该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先讲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当学生对问题已基本解决或接近解决时,教师才画龙点睛地讲解问题的本身,以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在整个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是少而精.3.练习: 这里的“练习”,指的是学生经过自学、讨论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自觉灵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练习的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各种心理能力的发展,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练习设计应以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为基本原则,不是练习题做得越多越好,练习题应该是精选的、有代表性的.在这个阶段,教师的指导作用比前两个阶段显得次要一些.教师通常是作个别指导,若发现学生存在着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时,教师才偶尔作集体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同样要注意指导的艺术性,不能“启”得过分暴露,又不能“启”得过份含混.4.小结: 这一阶段,是使学生达到全面、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使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使技能进一步综合化、规律化的重要环节.在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书、参考书的帮助下,学生在通过自学、讨论、练习三阶段的学习之后,对新课内容已基本掌握,但也难免没有似是而非的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仍有必要对新课内容作一番简明扼要的小结,特别是课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存在的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这时一定要给予学生一个明晰的解答.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结”阶段,仍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结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教师简明扼要地概括性讲述;②学生各自回顾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③师生共同评估、订正练习.学生自学中的心理障碍1、急于求成的心理. 部分学生对自学的艰苦性、扎实性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急于求成.阅读教材只求“新”,不求“深”,“走马观花”,欲速则不达,学习效果甚微.2、过分依赖的心理. 部分学生自学中碰到困难,不是积极地思考,想办法解决,而是干等着老师的讲解和点拨;有的认为自学费力,不如听老师讲课省劲.过分依赖心理是学生缺乏信心的表现,这种心理使他们因循、保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思维的发展都受到很大限制.3、厌倦心理. 在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造成厌倦心理的原因,除了学习基础差外,还有教师过高地估计学生的能力,忽略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恰当地、过多地安排自学的内容和自学时间等.学生在自学中碰到大量难以克服的困难,就会对自学产生厌倦心理.4、单纯模仿心理. 学生善于模仿是正常现象,但由此形成“照葫芦画瓢”的模拟式学习方法,则应引起注意.有些学生在自学中遇到新问题,常习惯于用旧方法去套,便是这种单纯模仿心理的反映.指导学生自学的二十四法 1、题解法.许多课文的课题点明了中心或主要内容.抓住题眼,深化下去,让学生自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如《桂林山水》可根据:“山”和“水”让学生自学思考. 2、逆推法.有些课文结尾句点明中心,可采用逆推法让学生自学.如《草原》结尾段有“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可让学生用具体事例来解释诗句.3、类比法.自学课文《三人行》可让学生与学过的《草地夜行》进行比较,有些课文还可在异同上进行比较. 4、列表法.指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有关内容制表格和填表格.如,自学《灰尘的旅行》就指导学生设计包括有“灰尘的存在”、“灰尘的大小、多少和功用”、“灰尘的种类和来源”、“灰尘对人类的危害”、“人类对灰尘的控制和斗争”等内容的表格,让学生填表.学生制表格和填表格的过程就是学习、理解课文的过程.5、图解法.《小站》的自学,可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结合思考题自学.按方位顺序写的课文,也可用此法. 6、摘取法.按空间顺序或地方变换顺序写的课文,可用摘取法自学.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可让学生思考:作者游览了几处地方?学生如摘出“洞口、外洞、空隙、内洞”等词,那么课文的基本脉络就清楚了. 7、归纳法.有些以空行为标志分段的课文,如《小英雄雨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等,可让学生看看每段里讲些什么,用一个词或短句来概括归纳.8、提示法.和归纳法相反,有些学生不易弄懂课文或段落,教师可用一个词或短句提示,指导学生自学. 9、由“扶”到“放”,举一反三.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均有两段以上结构写法相似的段落,可通过“扶”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再通过“放”,让学生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重点段,是写小女孩的四次幻想,教师可领着学“第一次幻想”,教给方法,其余三次自学. 10、中心句法.课文往往有一个最能表达全篇中心的句子.如,教《避雨》这篇课文,就指导学生找出“多么有心计的姑娘呀!”这个中心句,再围绕中心句去阅读课文,层层渗透,加深对中心句的领会.11、回答课后习题法.如,自学《手》这篇课文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课后习题第2 题:“陈秉正的手跟一般人的手有什么不同:他为什么会长成这样一双手?我们从这双手上应当学习些什么?”通过回答这道题,学生就基本读懂了这篇课文. 12、六要素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后,弄清课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如,自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弄清了“六要素”,也就达到了自学课文的目的. 13、看图法.看图学文和有教学挂图的课文,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如,《梅雨谭》、《燕子》和古诗《江雪》等课文,都可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并用自己的话,说出图中的内容,然后再对照课文. 14、画图法.学生阅读课文后,指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内容画图.如,指导学生自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让学生画一幅游金华双龙洞的路线图.学生画图的过程就是自学理解课文的过程. 15、点划法.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划出与中心有关的词、句、段.如,自学《鸟的天堂》,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划出描写大榕树长势的词、句、段和第二天经过“鸟的天堂”,描写鸟的活动的词、句、段.这样也就掌握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知识. 16、习题为纲,自行探索.教材的课后习题集中体现了教学的基本要求和训练重点,以课文习题为纲,组织课堂教学,就能突出“训练”这条主线,使学生真正受益. 17、整体入手,提纲导读.教师以全文或一个段落的整体入手,一次性提出几个问题,作为学习提纲,学生各自按提纲进行读、思、议、评、划、填、写等活动,经历一个完整的阅读思维过程,有利于学习个性化,使不同程度学生都能从各自基础上获取知识,训练技能. 18、存疑质疑,深究关键.教学中以学生“存疑——质疑——释疑”的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在“初探性”自学时提出问题,教师要进行梳理归类.组织学生“深究性”自学时,着重引导学生从与中心有关的语言因素中寻求答案.19、温故知新,迁移学习.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利用新旧教材之间某些相似或相对的联系性,引导学生“瞻前顾后”,比较对照. 20、读.课上每读一遍课文,教师都要有明确的要求,并提供带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每篇课文都坚持这样做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21、画.就是做记号.学生读书时有时需要画出突出中心的句子,有时要画出某种修辞方式.总之,学生按要求边读书边做记号,时间长了,在独立阅读一篇文章时就会习惯地按自己的需要做记号.22、思.即引导学生思考.针对一些语句,让他们认真揣摩、分析,使学生思维活跃.23、注.学生自学一段话后,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写在旁边. 24、议.小组议论.学生通过读、画、思、注的自学过程,最后把自己的学习收获在小组里谈出来,大学互相启发、开拓思路,调动了思维积极性.自读六法1、七步自读法.这是由上海钱耀忠老师设计并实施的. 所谓七步自读法,就是通过写读书笔记的七个步骤,要求来达到阅读课文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传统的自读法,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之说,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称之为“读书笔记式的作文.”读书笔记自读法,一般适用于课外自读课文.读书笔记要求包括以下内容:(1)通读课文,借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正音、正形、词词注释;(2)通读课文,分析课文结构,分段分层,归结大意;(3)理解课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4)摘抄文章中的名言警句,积累词汇;(5)语段分析,分析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写批语,或练习自拟小标题;(6)分析写作特色;(7)写读后感,读书评论或摹仿作文.这种自读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大有裨益.2、五问自读法这是由江西陈茀成老师设计的一种自读方式. “五问自读法”从语文学习的整体功能着眼,按照人们认识事物“感知—理解—巩固—运用”的过程,根据文章的特点,有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让学生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的思路进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从根本 上把孤立的逐段繁琐的分析变为联系的总体的阅读理解,把短间隔的琐碎的一问一答变为长间隔的系列的读思议辨,把割裂的分块的字词句篇教学变为整体的递进的教书育人,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写什么” 主要是让学生把文章“读通”,着重点是整体感知,通过“析题目,抓要素”,从整体着眼,紧扣文题与文章内容的联系,根据文章的体裁特点,抓住诸如时、地、人、事等要素,用简洁的语句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怎样写”, 则要求把文章“读懂”,着重点是整体分析,通过“摸顺序,探思路”,从整体着眼,抓住节与节,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弄清全篇文章的脉络,探寻作者成文的整个思路,明确成文的主要线索,综观全篇文章,在掌握分段依据的基础上再去划分段落,并弄清重点部分的小层次,以避免分段时盲目乱猜,分析时独立理解的现象.“为什么而写”, 这一步要求把文章“读深”,着重点是整体领悟,通过“抓关键,想意图”,从整体着眼,找出文章重点段、中心句、关键词,进而深入思考这些词、句、段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作者是为了什么而写的,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写作目的,找出贯穿全文的“红线”,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得怎么样” 这一步要求把文章精妙处“读熟”,着重点是整体鉴赏,通过“细对比,品词句”,从整体着眼,看清文章围绕主题,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及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细心品味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好,领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消化吸收.“怎样学写”, 这一步则要求把文章“读活”,着重点是整体运用,通过“想收获,联实际,”从整体着眼,围绕本年级本单元训练重点,从自身实际出发,以课文(或某一段落)为范例,进行基本功综合训练,从读学写,掌握规律,以读促写,逐步提高.就这样,五问五步,都是用“整体着眼”的红线串联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文与道分家,读与思脱离,讲与练割裂,教与学对立的旧式教法. 当然,要抓好这一根“红线”在具体教学中最要紧的还必须从导“思”授“法”入手.语文教学必须坚持把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在基本功训练中紧紧抓住思维训练这个核心.教师的责任就在于给学生指引“思”的途径,导以“思”的方法.“五问自读法”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问”是为了引“思”,“思”又能够导“读”,而“读”更能更促“写”.总的来说,五步设问就是指明读懂一篇文章的学习思路(或者说阅读时进行思维的一种具体模式).随着每一问的答案逐步出现,学习一篇文章的过程便逐渐引向深入,最后在室完全掌握.而每一问的解答又都把“思” 的正确方法作为钥匙交给学生.第一问的“析题目,抓要素”,第二问的“摸顺序,探思路”,第三问的“抓关键,想意图”,第四问的“细对比,品词句”,第五问的“想收获,联实际”,这“十法”便是“五问自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每一问都可不断拓展深化.例如“析题目”,通过对 小学全部教材的研究,归纳出“小学课文命题十律”(即:标示叙写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揭示中心思想,指出文章线索,提示范围重点,指明发生时地,设置疑问悬念,深出人物话语,显示比喻象征,表明文章体栽),并探索出与之相应的“析题六法”(弄清概念,抓住关键,掌握特点,寻底问根,辨体明指,探路度篇).学生逐渐掌握了文章自读法,将会终生受用无穷,这对提高学生思维素质也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3、分组讨论自读法 这是一种“兵教兵”的读书方法,长处在于集思广益.通过分组讨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交流而获得提高的机会.讨论通常采用四人小组的形式,(即前面座位的两位同学一回头,成为四人小组)毋需挪动课桌椅,简单易行.讨论是增强思维灵敏性的有效方法.讨论的问题,一定要能带动全篇的阅读,且有相当的启发性甚至应能引起争议.分组讨论自读法,一般包括:(1)课前预习准备.教师提出明确的自读要求,让学生作好准备.要求不宜过多过细,要抓重点、难点.(2)四人小组.各人把预习中准备好的问题,在组内交流;教师巡视各组,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共性的问题,如课文重点、难点等,以及有见地的问题,可指定作大组交流.在这一环节中,主要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一些个别性的问题.它既能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又能锻炼每一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3)大组交流.在四人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起到集思广益的作用.交流后教师要进行小结归纳,或强调、或补充、或改正,以加深学生印象.如第四册《杨修之死》的教学即采用此法.讨论题是:“杨修是恃才放旷、目中无人而自取其咎吗?”经过一节课的讨论,学生们经过认真阅读、积极思维、都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看法,课堂上举手不断.最后,讨论出结果:杨修有轻率不稳重的一面,但他以己之才笑傲曹操之权,不屈于曹氏压力,蔑视强权,勇于为朋友出谋划策很值得后人学习.他的死是塑造曹操奸诈性格的重要一笔.讨论法能充分调动学生阅读思考的积极性,特别是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4、比较自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阅读是通过对课文不同个性特点的比较分析,揭示其本质特征的一种阅读方法.此法适用于任何体裁的文章,可以用来比较一个单元内的各篇;也可比较不同单元但具有某种可比性的文章.低年级宜从片断比较开始训练.如初一册《见大而忘小》与《谈骨气》开头方法的比较,等等. 比较法的优点是能让学生在对比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巩固并拓展所学知识.它以求异为目的,能训练学生识别区别性特征的能力.采用此法,教师先要告诉学生如何比较,分析课文的异同.比较的方法很多,诸如:同一题材,不同作老的作品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代的作品比较;同一题目,不同体裁的比较;同一体裁,不同题材的比较;同一作品,初稿和修改稿的比较;等等. 例如,学《蒲公英》一文,把日本女作家壹井崇的《蒲公英》和我国女作家冰心的“蒲公英”进行比较.同样是散文,又可把《荷塘月色》、《绿》、《蒲公英》、《故乡的榕树》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加深了对散文共同特点的理解,同时,也对每篇散文的特点有所了解.采用比较阅读自读法,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比较.5、语段练习自读法 这是一种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自读方法.要求通读课文后,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选择课文中重点的、精彩的段落,自己编写练习,思考辨析,自问自答,如分析主题、写作特色、作者构思,以及遣词造句的特色等等.练习是训练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它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能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养成精读的习惯.语段练习自读法,适用于课外自读.除学生自编练习外,还可采用小组编练习的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样不可忽视.练习的答案,或可集体交流后,教师讲评;或作为课外作业,由教师批改.要防止教和学两个方面的自流. 课堂自读时,教师出导读题,以灵活多样的题型启发学生思维.学生边读课文,边完成导读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得到“解决问题”的尝试.如《大自然的语言》用练习法学习,效果就很好.附:《大自然的语言》导读题1.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并陈述理由.①据北京地区物候记录,推迟花生等作物的播种期使之免受损失,这是物候对指导春种有重大意义的极好说明.②写南京桃花比北京桃花早开的两个不同数字,是为了举例说明“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③大连和烟台的例子是为说明经度是影响物候的因素而与海洋无关.④“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一句,换一种说法就是:季节的差别造成了物候现象的南北差异的日数不同.2.回答以下问题①“这些自然现象”、“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8943 .极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