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时期草书有所成就的有哪些书法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0:17:11
魏晋时期草书有所成就的有哪些书法家

魏晋时期草书有所成就的有哪些书法家
魏晋时期草书有所成就的有哪些书法家

魏晋时期草书有所成就的有哪些书法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此时的中国书法进入了全面自觉发展时期,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各种书体交相发展.这时,隶书已走东汉末年程式化的末路,楷书趋向成熟,草书经章草阶段发展成今草,行书在隶楷递变过程中从产生经过发展到成熟,涌现出了众多著名书法家,这其中出现了影响中国书坛数千年的“书圣”王羲之,同时也出现了无数青史无名的北碑书家.更重要的是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光辉灿烂的时代.
  三国、两晋时期的书法
  公元220年,魏王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自立,国号为魏.刘备、孙权于公元221年、222年分别在成都、建业称帝,国号分别为蜀、吴.由此,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时期.三国之后为晋代,晋又分为东晋、西晋.西晋自265年司马炎废魏主曹奂始至316年愍帝司马邺止,共52年.
  从三国到西晋,隶书仍是官方通行的书体,当时的碑刻大都用隶书写成.曹魏著名的碑刻有:《上尊号碑》(图15)、《受禅表碑》(图16)、《孔羡碑》、《黄初残碑》、《范式碑》、《王基残碑》、《三体石经》等.
  《上尊号碑》和《受禅表碑》均为曹丕称帝而立,是典型的官方隶书,书体方正、气度庄严,以表示碑文的尊严,由于过分强调波挑的装饰效果,因而矫揉造作,很少有生趣
  《黄初残碑》,风格比较端庄秀丽.
  除庄严的碑碣外,有一些是随意书写和镌刻的碑石,如《鲍寄神坐》、《鲍捐神坐》、《李苞开通阁道题名》等,风格类似简牍书法,有自然潇洒的意趣.
  正始 (齐王曹芳240~249) 时所立的《三体石经》,每字书写古文、篆书、隶书三体,北魏江式《论书表》认为是邯郸淳所书.
  这时期南方孙吴的碑刻和魏刻不同,著名碑刻有《天发神谶(chèn)碑》、《禅国山碑》、《谷朗碑》等.
  《天发神谶碑》(图17)又名《天玺纪功颂》或《吴孙皓纪功碑》.东吴天玺元年(276年)立石,此碑笔意在篆、隶之间,结体以圆驭方,势险局宽,下笔处如斩截,纵画垂针出锋,世称“倒韭叶”,气势雄伟奇恣,是面貌独特的书法作品.
  《谷朗碑》(图18)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字体,笔画已去波挑,但楷书的笔法尚未成熟.
  《禅国山碑》(图19)为篆书,笔法浑厚,结法与隶法有相通处,也是很有特色的篆书.
  西晋因禁止立碑,流传丰碑巨碣较少,著名碑刻《郛(fú)休碑》、《任城太守孙夫人碑》、《齐太公吕望表》、《枳杨阳神道阙》、《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等,都是工整的隶书.《大晋皇帝三临辟雍碑》因出土较晚,字画清晰如新刻,可看到当时隶书的用笔面貌.
  西晋禁止立碑,墓志因此逐渐兴起,和南北朝的墓志不同,它实际是放在墓中的小型墓碑.西晋墓志著名的有《晋管洛墓志》、《成晃碑》、《贾充妻郭槐柩铭》、《左□墓志》、《荀岳及妻刘简训墓志》、《王浚妻华芳墓志》、《石定墓志》等,其书风和晋碑刻都是强调方棱挑法的隶书,其中《王浚妻华芳墓志》气势雄浑较有特色.
  隶书到东汉,已臻登峰造极阶段.此后碑刻隶书过分追求波挑的装饰性,变潇洒自然的挑脚为棱角整齐的挑法,波势趋向方直,起笔强调方截,千篇一律,因此精美多姿的汉隶走向末路.这种定型化的隶书到魏、晋,更是江河日下,另一方面简约省便的楷书兴起,这样楷书取代隶书就成了必然的趋势.
  三国、两晋时期留存到今天的墨迹大都是写经、简牍和残纸.流传有绪的书法家墨迹,是西晋陆机写的《平复帖》.
  《平复帖》(图20)的字体属于章草,它和出土的汉晋简牍章草很相似,虽然纸质疲敝,字有伤缺,但仍能看见用笔的挺健和朴拙的风格.
  西晋著名的写本有新疆出土的两种《三国志》写本残卷,书法在隶楷之间,捺笔滞重,有朴拙的风格.此外如元康六年(296)《诸佛要集经》残卷,书写风格和《三国志》残卷相似.
  新疆罗布泊古楼兰遗址曾发现一批墨书的残纸和木简,残纸中有西晋永嘉元年(307)和永嘉四年的年号,这批残纸当是西晋至十六国的遗物,其内容除公文文书外,还有私人的信札和信札的草稿,书体除介乎隶楷之间的楷书外.
  罗布泊出土的木简中,年号最早为魏景元四年(263),最晚为建兴十八年(330);木简有楷书、草书、章草、行书等,是研究魏晋书法的重要资料.
  魏晋著名的书法家有锺繇(yáo)、卫觊(jì)、卫瓘、卫恒、卫铄、胡昭、韦诞、皇象、苏建、索靖、陆机等.我们主要介绍一下锺繇和卫门书家.
  一、锺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魏明帝时官至太傅,世称锺太傅.
  锺繇书法学习曹喜、蔡邕(Yōng)、刘德升.他博取众长,擅长隶书、楷书、行书.对书法的章法和结体有深入周密的研究.其书法的艺术特点是:巧趣精细,茂密幽深,自然天成,无雕琢气.其楷书笔法和结体上带有浓厚的隶书气息,风格古朴,被历代奉为楷模.被北宋《宣和书谱》誉为备尽法度,为正书之祖.锺繇与东汉张芝,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为书中四贤;又同王羲之并称锺王.
  锺繇书法真迹未传下来,古临本有《荐季直表》(图21),毁于民国年间,只有影印本传世.刻帖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相传魏《上尊号碑》、《受禅表碑》亦为锺繇所书.
  《宣示表》是锺繇书法的代表作品,现在流传的刻本传为王羲之所临,此帖字形略扁,法度严密,带有晋以后书法风格,可能为晋人临写所致.《宣示表》收入《淳化阁帖》、《大观帖》等丛帖中.
  《贺捷表》(图22)又名《戎路表》、《贺克(Kè)捷表》,是锺繇书法中最具有特色的作品,书于建安二十四年(219),此书保留许多隶书笔意,是隶楷递变过程中的书体.《贺捷表》有《郁冈斋》帖本.
  《力命表》,楷书8行,《快雪堂帖》中刻有此帖的王羲之临本.
  二、“卫门书派”
  卫门书派是魏晋时期由山西河东安邑(今夏县)卫觊创立的书法流派.从魏到东晋、从卫觊到其子卫瓘,到其孙卫恒,到卫恒的从妹卫夫人祖孙三世,在一百六七十年内领袖书坛.
  元代郑杓的《衍极注》内有一段精采的文字,记述了从三国魏时的卫觊到中唐五、六百年间书法传递的次第.其文曰:“魏晋间,卫氏三世能书,卫觊与其子瓘,及见胡昭、韦诞、锺繇;瓘及子恒,俱学于张芝;恒从妹卫夫人亲受于蔡琰.”此言卫门书派之来历,为集前代、当时诸名家之大成者.
  接着郑杓又叙述卫门书派对其后书法之影响说道:
  “卫与王世为中表,故羲之父旷得之,旷以授羲之,羲之传其子献之及王蒙之子修,故诸王世传家法.献之传其甥羊欣,欣传王僧虔,僧虔传萧子云.晋宋而下,能者颇多,其流皆出于二王也.随释智永,羲之七世孙也,颇能传其学,又受法于子云.虞世南亲见永师,故其法复传于唐焉.欧阳询得于世南,褚遂良亲师欧阳,或云虞、褚同师史陵,陵,隋人也.欧阳询传陆柬之,柬之及见永师,又世南之甥也.陆传子彦远,彦远及张旭;彦远,张之舅也.旭又得褚遂良余论,以授颜真卿、李阳冰、徐浩、韩滉、邬彤、魏仲犀、崔邈等二十余人.释怀素闻于邬彤,柳公权亦得之,其流实出于永师也.徐浩传子璹及皇甫阅.崔邈传朱长文,韩方明受法于璹及邈.皇甫阅传柳宗元、刘禹锡、杨归厚.归厚传侄纬,纬传权审、张丛、崔弘裕.弘裕,禹锡外孙也.弘裕传卢潜,潜传颍,颍传崔纾.柳宗元传房直温,有刘埴者,亦得一鳞半甲.”
  卫氏书法之传授世系历历可察.再充之以人们熟知的王导曾习卫瓘书法及卫夫人传授王羲之这两层内容,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绘出卫门书派传授世系的图表来.
  卫氏一门,既有杰出的创作实践,又有优秀的理论建树.卫恒撰《四体书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和研究书法的著作.其实践,汇古熔今,含英咀华,继往开来;其理论,披幽探微,居高临下,既是对前代书法的高度理论概括,对后世书法又具有深远的启蒙、指导意义.从来没有哪一个家族能象安邑卫氏一样,对中国书法的进程产生过如此重大的影响.他最大限度地跨越了时空,象一把神奇的巨伞,覆盖了其后一千多年的书法历史,就连羲、献一族与之相比,也不能不隐曜失色.
  由上文可见,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举凡历史上的著名书家,几乎无一不是卫门的绪传.
  从而确立了卫门书派定于一尊、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
  东晋书法
  公元317年,晋宗室司马睿定都建康,与北方诸国对峙,到420年刘裕废晋帝而立宋,其间共104年,史称东晋.东晋的书法,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艺术成就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东晋书法以王羲之和王献之为杰出代表.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习字少从叔父,后又从卫夫人学书,得见汉魏以来诸名家书法,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兼善隶、草、正、行各体,博采众长,备精诸体,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
  王羲之作品已无真迹存世,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其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草书《十七帖》、《游目帖》、《上虞帖》、《寒切帖》、《袁生帖》、《王略帖》、《远宦帖》、《此事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图23)、《丧乱帖》、《得示帖》、《兰亭序》、《二谢帖》、《奉桔帖》、《官奴帖》、《孔侍中帖》、《东山帖》等.其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若惊蛇”,其中行书《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兰亭序》(图24),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首,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字法、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存世唐冯承素摹“神龙本”为最佳,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王羲之有七个儿子,一个女儿.七个儿子都擅长书法,其中小儿子王献之最为突出.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生于山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献之做简文帝驸马后,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但其政绩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王献之书法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张怀瓘《书议》曾这样评价王献之的书法造诣:“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义处其中间.……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他的著名书法作品《洛神赋》,传至宋代只存13行,有玉版刻本,世称《玉版十三行》.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松帖》(图25)、《兰草帖》、《地黄汤帖》、《送梨帖》、《十二月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除羲、献父子之外,东晋还有不少其他书家,他们主要集中在当时的旺族门庭.其中王、郗、庾、谢等大家族均显赫一时.出现了王敦、王导、王洽、王廙(Yì)、王荟、王恬、王洽、王邵、王徽之、王凝之、王操之、王珣、郗鉴、郗愔、郗昙、郗超、郗浚(王羲之妻)、庾亮、庾怿、庾翼、庾冰、谢尚、谢安、谢万、恒温、杨羲等,都是著名书法家.其中有些书法家的作品有刻帖流传.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东晋碑刻.由于曹魏禁碑,以至东晋碑刻传世很少,仅有《爨(Cuàn)宝子碑》、《枳阳府君神道阙》(图26)、《好大王碑》、《司马芳残碑》等数种是这一阶段杰出代表.
  《爨宝子碑》(图27)是著名的晋代碑刻,大亨四年(405)建于今云南南宁县,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出土.此碑书体介于隶楷之间,碑字大小错落,笔画多为方笔写成,横画收笔处有挑脚,但体势已具楷书的特点,风格朴厚古茂.此碑与南朝刘宋的《爨龙颜碑》被后人并称为“二爨”.
  《好大王碑》字形方正,笔画平直,似隶似楷运笔多篆籀意趣,古雅朴质,是著名隶书碑刻之一.
  《司马芳残碑》笔画结体奇正相生,有的笔法虽带隶意,但已是浓重的楷书特点.
  东晋墓志近年出土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墓志有《谢鲲墓志》、《王兴之墓志》、《颜谦妻刘氏墓志》、《王闽之墓志》、《王丹虎墓志》、《夏金虎墓志》等.这些墓志的书法,有的方折凝重,笔画如斩钉截铁;有的稍显书写镌刻较随意草率,字体不隶不楷,结体很有拙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