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摘抄200字原文,100字心得.要7篇.摘抄200字!心得100字!要《培根随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7:53:51
《培根随笔》摘抄200字原文,100字心得.要7篇.摘抄200字!心得100字!要《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摘抄200字原文,100字心得.要7篇.摘抄200字!心得100字!要《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摘抄200字原文,100字心得.要7篇.
摘抄200字!心得100字!要《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摘抄200字原文,100字心得.要7篇.摘抄200字!心得100字!要《培根随笔》!
1摘自培根随笔之《论真理》
当上帝创造宇宙的那几日中,他所创造的头一件东西就是感官底光明;他所创造的末一件东西就是理智底光明;从那以后直到如今在他工作完毕而休息的期间内,他底作为全是以他底圣灵昭示世人.最初他在物或浑沌底面上吹吐光明;然后他由人底面目中吹入光明;到如今他还在往他的选民面目之中吐射光明.有一派哲学在别的方面都不如他派,可是有一位诗人为这派哲学增光不少.这位诗人曾说:“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簸荡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底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底种种经过最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底高峰(一座高出一切的山陵,在那里的空气永远是澄清而宁静的)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只要看的人对这种光景永存恻隐而不要自满,那末以上的话可算是说得好极了.当然,一个人底心若能以仁爱为动机,以天意为归宿,并且以真理为地轴而动转,那这人的生活可真是地上的天堂了.
心得:
这段话表达了培根对真理的崇敬之情.他认为感官上可以感知的是最低级的感知,而理智上的认知则是最高级的认知,可见他对真理的推崇.在他看来,只要拥有真理和光明,世界就显得无比光明和快乐,就是人间的天堂.应该敬佩这位先哲,这个追求真理的先驱者,是指引人们走向光明的英雄.
2摘自培根随笔之《论死亡》
外斯帕显死时还说笑话;他坐在一个凳子上说:“我想我正在变神哪”.加尔巴临死作壮语说:“砍罢!假如这是有益于罗马人民的”.一边说着一边伸颈就死.塞普谛米犹斯•塞外拉斯死得爽快.他说:“假如还有什么我应该做的事,快点来吧”.诸如此类.那些画廊派的哲学家把死底价值抬得太高了,并且因为他们对于死准备过甚,遂使死在人看起来更为可怕.“他把生命底终结算做自然底恩惠之一”.说这句话的那人比较说得对的多了.死与生同其自然;也许在一个婴儿方面生与死是一般痛苦的.在某种热烈的行为中死了的人有如在血液正热的时候受伤的人一样,当时是不觉得痛楚的;所以一个坚定的,一心向善的心智是能免死底痛苦的.但是,尤要者,请你相信,最甜美的歌就是在一个人已经达到了某种有价值的目的和希望后所唱的“如今请你让你底仆人离去”.死还有这一点;就是它打开名誉之门,熄灭妒忌之心.“生时受人妒羡的人死后将受人爱”.
心得:
看完这段文字后心灵都不由清明了些,仿若醍醐灌顶.自从懂事后知晓死亡,就一直怀着畏惧的心理,有的时候甚至埋怨科技的发达,因为明白世界本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总觉得死后的虚无是最深刻的恐惧.但是培根早在几百年前就说到“生与死同期自然”,都是自然的恩惠,所以要平淡待之,要珍惜生命,死而无憾.
3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宗教一统》
宗教既是人类社会底主要维系,那末要是它本身能居于统一底真正维系之中,自然是一件很好的事.关于宗教的争执和分裂是异教徒所没有的恶事.原因是异教徒底宗教并无任何固定不移的信仰而只有仪式和典礼.他们教会中底主要宗师和长老乃是诗人,从这个就可以想到他们底宗教是什么样的一种宗教了.但是真正的上帝有这种性质,就是他是个“忌邪的神”;因此他底崇奉和宗教便决不容有混杂和伴侣.所以我们想关于教会底统一说几句话,所说的是其结果如何;其界限如何;其方法如何.统一底结果(仅次于得上帝底喜悦,而得上帝底喜悦是至善至美的)有二,一是对教会以外的人的,一是对教会以内的人的.对于前者,无疑地异端和分裂是各种丑事中之最丑者;真的,这两桩事甚至比伤风败俗还坏.因为,如同在肉体上创伤或割裂是比一时不良的体液为劣,在精神上亦复如此.所以再没有比“统一底破坏”更能使在外者不入教堂,在内者急欲出外的了.因此,到了这种情形的时候——就是,有的人说“看哪,他在旷野之中”.又有人说:“看哪,他在密室之内”.那就是说,有的人在异端的秘会里找寻基督,又有人在教堂的外表上找寻基督——在这种时候我们底耳中须常有那句话——“不要出去”.
心得:
我对宗教怀着一些敬畏的情绪,看到电视里朝圣的人们,看到教堂里虔诚祷告的人们,总觉得会有些东西高于三尺神明,让这个世界多了些神秘的色彩.我想宗教是一种信仰,有信仰的人们,总是会对所作所为有所顾忌,有所期待,绝望之时不忘,得意之时不忘,所以人生得以平和从容,也不枉一种恩赐.想起一个朋友去澳大利亚后就入了基督教,我虽然有时无法理解,却为她的虔诚感动.
4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复仇》
确信所罗门有言:“人有怨仇而不报是他底光荣”.过去的事情是已经过去了,并且是叫不回来了;明智的人留心现在和将来的事情已经够忙的了;所以那些劳劳于过去的事情的人简直是枉费心力而已.没有人是为了作恶而作恶的;而是为了要给自己取得利益、乐趣、或荣誉、或类此的事情的.因此为什么我要对着某人因为他爱自己胜于爱我而生气呢?并且即令有人纯粹因为生性本恶而作了恶,那又怎么样?也不过象荆棘一样;荆棘刺人抓人因为它们不会作别的事啊.复仇中最可原谅的一种就是为了报没有法律纠正的那一种仇的;可是在这种情形里那报仇的人也应当留神,他那报复的行为要没有法律惩罚才好;否则他底仇人仍然要占先的,因为二人之间吃亏底比例乃是二比一也.有些人在报仇底时节要对方知道这报复是从那里来的.
心得:
看到这段文字的第一反应是各种复仇的电视剧,现在的电视剧越来越无聊了,复仇,爱情,如是而已.也想起很多复仇名篇,比如《呼啸山庄》.最开始看《呼啸山庄》是懵懂的,对于主角希斯克利夫的形象也不置可否.读到这里时也有些唏嘘不已.若人人都知晓得如此明白,懂得放手,又何来这么多爱恨情仇呢.
5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困厄》
但是用平凡的话来说,幸运所生的德性是节制,厄运所生的德性是坚忍;在伦理上讲起来,后者是更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幸运是《旧约》中的福祉;厄运是《新约》中的福祉;而厄运所带来的福祉更大,所诏示的上帝底恩惠更为明显.然而即在《旧约》之中,如谛听大卫底琴音,就一定可以听见与欢颂一般多的哀歌;并且圣灵的画笔在形容约伯底苦难上比在形容所罗门底幸福上致力得多了.幸运并非没有许多的恐惧与烦恼;厄运也并非没有许多的安慰与希望.在针工与刺绣中,我们常见,若在一片阴沉的底子上安排一种漂亮的花样,比在一片浅色的底子上安排一种暗郁的花样悦目得多;从这眼中的乐趣上推断心中的乐趣罢.无疑地,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心得:
读完这段话,想起来的先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想来古往今来,人们对磨难的认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我又想起来老师曾经讲过的小故事,只记得主题是如果不能战胜苦难,那就没有资格说苦难是财富.是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磨其筋骨,但若在磨难之中孱弱得死去,又如何说苦难是一笔财富呢.所以,我们必须有面对厄运的勇气,让厄运锻炼我们,让生命更加完整.

6摘自培根随笔之《论父母与子嗣》
父母底欢欣是秘而不宣的,他们底忧愁与畏惧亦是如此.他们底欢欣他们不能说,他们底忧惧他们也不肯说.子嗣使劳苦变甜,但是也使不幸更苦.他们增加人生底忧虑,但是他们减轻关于死亡的记忆.由生殖而传种是动物同有的;但是名声、德行与功业则是人类特有的;而最伟大的事业是从无后嗣的人来的这种事实也是确实可见的;这些人是在他们底躯体底影象无从表现之后努力想表现他们精神底影象的.所以,无后代的人倒是最关心后代的人了.首先树立家业的人们是对于他们底子嗣最为纵容的;他们把子嗣看做不但是本族底继嗣,而且也是自己事业底继续;因此,他们对自己底子嗣与自己所造的事物都是一样的看法.
心得:
觉得一些感性的东西,用哲学的语言表述出来更加的有味道,也更加合理,让人在共鸣的同时也油然产生一种启迪之感.父母的苦和甜都不曾细说,只有小孩有资格喜形于色;孩子是父母一辈子的责任,让父母甜也让父母苦.我想血脉亲情是不论历经多少年多少代都无法磨灭的,每个人都应该有面对小孩为人父母的责任感,也要有孝顺父母为人子女的责任感.
7摘自培根随笔之《论恋爱》
所以昔人说得好.“要恋爱而又要明哲是不可能的”.这一种弱点也不是仅仅在旁人眼中看得出来,而在所爱底眼中看不出来的;反之,这种弱点,在被爱者底眼中是最显明的,除非其人底爱情是得到了回报.因为,爱情底报酬永远是这样,要不是回爱,就是一种内心的隐藏的轻蔑,这条定理是真的.由此可见人们更应当如何提防这种情欲,因为它不但使人失去别的事物,简直连自己也保不住.至于其他的损失,古诗人底故事表现得极好;就是喜爱海伦的人是舍弃了攸诺和派拉斯底赏赐的.因为无论何人若过于重视爱情,则自将放弃财富与智慧也.这种情欲泛滥的时候正是在人心力极弱的时候;那就是在一个人最繁荣或最困厄的时候——虽然困厄是不甚受人注意过的.这两个时候都是燃起爱火并使之更为热烈的,由此足见“爱”是“愚”之子也.有些人,即在心中不能不有爱的时候,仍能使它受约束,并且把它与人生底要务严格分开,这些人可算做事极当;因为“爱”若是一旦参与正事,就要扰害人们底福利,并且使他们无术坚守自己底目的.
心得:
想起 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在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爱也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永恒主题之一.诚如培根所说,恋爱人幸福,也可能让人痛苦,甚至癫狂.可是没有爱情的人生到底是有缺憾的.所以不管怎么说,都应该用非常友善的姿态,期待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
8摘自培根随笔之《论勇》
人性之中总以愚者底部分比智者底部分为多;因此那些能够引动人心中愚蠢之一部的才能是最有力的了.同这个非常之相似的,就是在世务中的勇气:头一件是什么?勇气:第二件第三件是什么?勇气.可是勇气不过是无识与卑贱的产儿,比较别的关于世务的知识贱得多了. 然而它真能迷惑并控制那些见识浮浅或胆量不足的人,而这种人又是数目最多的.更甚者,勇气也能把有智之人在他们意志不坚强的时候克服了.因此我们常见勇气在民治国家中曾有奇效,而在有统治阶级或君主的国家中则不如此之甚:又勇气总是在勇敢的人们初次活动的时候功效大,而以后就没有这样大了;因为勇气是不善于守信的.对于人底肉体既有江湖医生;对政治团体也确是有江湖医生的;这就是那些担任奏奇功,而也许在两三次试验里有好运气的人;但是他们缺乏真知识的原理,所以是不能持久的.真的,你可以看到许多大胆的人们屡次实行谟罕默德底奇迹.谟罕默德教民众相信他,说他要把某一座山叫到他面前,然后从那座山顶上为那些信奉他底教律的人祈祷.民众都聚集在一起了;谟罕默德一次又一次地叫那座山到他面前来;然而那座山屹立不动.在这时候,他一点也不沮丧,反而说道:“要是山不肯到谟罕默德这儿来,那么谟罕默德要到山那儿去了”.
心得:
本以为培根是歌颂勇者的,不过培根在这里似乎是想说勇者只是莽夫,的确,有时候智慧会稍高一筹,比如诸葛亮和周瑜的好几回合.但我还是很推崇勇气的.我希望自己是个勇敢的人,心灵勇敢,坚定不移,这样,才可以真正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勇者无畏,有时候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精神品质.

摘抄1: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

全部展开

摘抄1: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
体会:读书贵在运用。应该记一些东西,应精确些,以助谈兴谈资,这是运用;但更重要的运用却是内化,溶进自己知识和经验体系之中,成为指导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哲学”,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学以致用”。如果光是为了猎奇与装饰,读书实在是没什么用;如果读成了书呆子,书不读也罢!
摘抄2:世间少有真正的友谊,而在势均力敌者之间这种友谊更是罕见。惺惺惜惺惺不过是世人惯常的夸张。真正的友谊只存在于身份地位有上下之别者之间。这种朋友才可能风雨同舟,休戚与共。
体会:不求任何回报的帮助与付出有吗?如果有,或者只说明施与者的善心,还不足以说明真正友谊的存在。真正的友谊除了不含任何功利色彩之外,更为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心灵的沟通,感情的接纳,价值观的认同,兴趣爱好的相投,总之,是两情相悦。这种接纳与欣赏发生在同性之间的概率并非没有,但极低且很可能“只存在于身份地位有上下之别者之间”,而发生在异性之间未免有带有爱情的成份。
摘抄3:美貌如夏日鲜果易腐难存,而且它每每使年少者放荡,并给年长者几分难堪。
若美貌依附于善者,便会使善举光彩夺目,使恶行无地自容。
体会:美貌如同双刃剑,但无论如何算是上天的恩赐。但过多地依赖于美貌必然会使人浅薄而成为夏日的鲜果。
摘抄5:年轻人出错往往会使事情毁于一旦,年长者出错则只是使本来可做得更多更快的事情做得少点慢点。
体会:宁可错过,不可出错。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蓝子里。不要做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更不要做孤注一掷的事。凡事都有留有回旋的余地。
摘抄6:赞誉乃德行之反映,但它亦是令人反思的镜鉴。
对人对事的赞扬过分夸张只会招人反感,并且会招来嫉妒和嘲笑,除个别情况之外,自吹自擂不可能显得合宜得体。但一个人若是赞美自己的工作或使命,他便可以显得非常体面,甚至显出一种崇高。
体会:真的不能过分地吹捧别人,尤其是经常地这样做,既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也让被吹捧者看不起。如果对方真的有特别的优点,赞美时务要真心诚意和恰如其分。当然对于女人的相貌、身材、衣着之类可另当别论。
多说自己工作的重要和责任之重大,但勿需抱怨有多辛苦和艰难。
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
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
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
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
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
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
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
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
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
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
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
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收起

摘抄1: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

全部展开

摘抄1:读书之用有三: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
读书费时太多者皆因懒散,寻章摘句过甚者显矫揉造作,全凭书中教条断事者则乃学究书痴。
天资之改善须靠读书,而学识之完美须靠实践。因天生资质犹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学识对其加以修剪,而书中所示往往漫无边际,必须用经验和阅历界定其经纬。
惟英明睿智者运用读书,这并非由于书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为其用法乃一种在书之外并高于书本的智慧,只有靠观察方可得之。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云:学皆成性。
体会:读书贵在运用。应该记一些东西,应精确些,以助谈兴谈资,这是运用;但更重要的运用却是内化,溶进自己知识和经验体系之中,成为指导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哲学”,这才是更高层次的“学以致用”。如果光是为了猎奇与装饰,读书实在是没什么用;如果读成了书呆子,书不读也罢!
摘抄2:世间少有真正的友谊,而在势均力敌者之间这种友谊更是罕见。惺惺惜惺惺不过是世人惯常的夸张。真正的友谊只存在于身份地位有上下之别者之间。这种朋友才可能风雨同舟,休戚与共。
体会:不求任何回报的帮助与付出有吗?如果有,或者只说明施与者的善心,还不足以说明真正友谊的存在。真正的友谊除了不含任何功利色彩之外,更为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心灵的沟通,感情的接纳,价值观的认同,兴趣爱好的相投,总之,是两情相悦。这种接纳与欣赏发生在同性之间的概率并非没有,但极低且很可能“只存在于身份地位有上下之别者之间”,而发生在异性之间未免有带有爱情的成份。
摘抄3:美貌如夏日鲜果易腐难存,而且它每每使年少者放荡,并给年长者几分难堪。
若美貌依附于善者,便会使善举光彩夺目,使恶行无地自容。
体会:美貌如同双刃剑,但无论如何算是上天的恩赐。但过多地依赖于美貌必然会使人浅薄而成为夏日的鲜果。
摘抄5:年轻人出错往往会使事情毁于一旦,年长者出错则只是使本来可做得更多更快的事情做得少点慢点。
体会:宁可错过,不可出错。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蓝子里。不要做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更不要做孤注一掷的事。凡事都有留有回旋的余地。
摘抄6:赞誉乃德行之反映,但它亦是令人反思的镜鉴。
对人对事的赞扬过分夸张只会招人反感,并且会招来嫉妒和嘲笑,除个别情况之外,自吹自擂不可能显得合宜得体。但一个人若是赞美自己的工作或使命,他便可以显得非常体面,甚至显出一种崇高。
体会:真的不能过分地吹捧别人,尤其是经常地这样做,既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也让被吹捧者看不起。如果对方真的有特别的优点,赞美时务要真心诚意和恰如其分。当然对于女人的相貌、身材、衣着之类可另当别论。
多说自己工作的重要和责任之重大,但勿需抱怨有多辛苦和艰难。
论美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
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但这话也
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
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
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
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
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
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
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有些老人显得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拉丁谚语说过:“晚秋的秋色
是最美好的。”而尽管有的年轻人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世上有许多美人,他们有过放荡的
青春,却迎受着愧悔的晚年。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
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收起

flkjfmk;ksf;'l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