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的墨竹图题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3:35:26
郑燮的墨竹图题诗

郑燮的墨竹图题诗
郑燮的墨竹图题诗

郑燮的墨竹图题诗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
  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
  二、跟老师一起学
  1、注意这些字的读音:
  衙(yá) 斋(zhāi) 燮(xiè) 号(háo)寒
  放赈(zhèn) 救济(jì) 遂(suì)
  2、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含义:
  劳顿:劳累.
  夜不能寐:晚上睡不着觉.寐:睡觉.
  思绪:思想的头绪;思路.
  救济:用金钱或物资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
  赈灾:救济灾民.
  岿然不动:屹立着、不动摇.岿然:高大独立的样子.
  三、理解古诗大意:
  1、作者简介:
  介绍作者: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
  2、题目意思:墨竹:单用墨画的竹子.墨竹图题诗就是单用墨画竹子的图画上面的诗.
  3、本诗含义:
  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
  感知诗意: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
  第一句“衙斋卧听潇潇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潇潇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
  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
  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
  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4、1句与2句之间的关系:
  第1句是实写,作者听到了竹子潇潇作响.第2句是虚写,是作者自己的联想.第1句的实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有这样的声音才有了作者这样的联想.这样的声音可能谁都能听见,可是也只有那些关心百姓疾苦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联想.这是又一次对中心的强化.
  5、我们如何理解“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句?
  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人.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6、回顾反思:竹象征了“有气节”,象征诗人“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
  四、阅读链接:
  扬州八怪:包括郑燮、罗聘、李方膺、高翔、金农、李鲩、汪士慎八位画家.从康熙末年崛起,到嘉庆四年“八怪”中最年轻的画家罗聘去世,前后近百年.他们绘画作品为数之多,流传之广,无可计量. “扬州八怪”生前即声名远播.李鲩、李方膺等先后分别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先试画,后授职.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燮所作《樱笋图》,即印了“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东巡时,封郑燮为“书画史”.
  “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徐悲鸿曾在郑燮的一幅《兰竹》画上题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亦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悲奇妙,成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扬州八怪”大胆创新之风,不断为后世画家所传承.
  该文章转自[中国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edudo.com/ziyuan1/uploadfile/0610/2006121282516.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