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萨特的自由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04:29:56
如何看待萨特的自由观

如何看待萨特的自由观
如何看待萨特的自由观

如何看待萨特的自由观
在萨特的本体论中,我们能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康德哲学的气息.他区分了两种存在——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自在存在”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它是混沌的,静止的,不可描述的,无任何因果性、规定性的未知实体.按照存在主义观点,所谓时间、空间和因果性、规定性、个体性、结构性,都是人在与世界接触时主动存在的产物,是人的存在状态的反映,属于“自为存在”的性质,但这些都不属于与人无关的“自在存在”.这与康德关于物自体的观点很相似. 那么,“自在存在”是如何转化为“自为存在”的呢?那就是人把“自在存在”否定、虚无化.打个比方,一幅非常复杂的城市地图就这样摆在你面前,你在意识中显然看不出什么来.不过,你如果是主动地需要寻找或注意某些地点,那么就会有部分街道、建筑标识清楚地呈现在你面前,而其他的部分则被虚无化了,不能被你注意到.就像这张地图,“自在存在”本身包含有无限内容,无限逻辑,浑沌一片,未经辨认.而人的意识的作用就在于按自己的意愿否定、分辨、分离,把无限充实并静止不动的“自在存在”部分虚空掉,使之成为有差别、相互分离,因而相互联系,可以运动的各种事物,即“自为存在”. 不过要注意,那些被意识显现出来的事实,并不是原本就在“自在存在”中的,意识对“自在存在”的虚无作用更不是简单的事实筛选.虚无是主体对“自在存在”下意识地主动塑造,使之具有清晰轮廓,故“自为存在”也反映了人自身的存在.“自为存在”并不是实体,而是人的存在的意识内容.“人正是使虚无来到世上的存在.”同样,只有对“自在”主动地改造实践,人才能认识世界,最终认识自身. 其实,人把外部世界“自在存在”虚无化为“自为存在”的过程,也是人对自身既定存在状态的改造过程——人同时也在把既定的“自在”的自我虚无化,看到自己所欠缺的部分,通过对生活的改造和实践,来不断实现自己新的可能性,即“自为”的变动的自我. 人对自我的“虚无”,与对世界的“虚无”,前者为后者的动机,后者为前者的依据.所以,“世界从本质上来说,是我的世界.没有世界,就没有自我性,就没有人;没有自我性,就没有人,就没有世界.” 四、存在先于本质——绝对自由,绝对责任 人的“存在”,是一个从过去推向未来的,自由选择以突破既定自我,实现新的可能的过程.“人除了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以外,什么都不是.”萨特以此作为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在个人的生活中,一切过去的情况,都是可以在未来改变的,所以,永远别以固定的“本质”来限定自己,自己在这一刻是自由的,选择改变,选择否定,或者选择维持现状,这都是选择,是自己的存在.所以,对于人来说,“存在先于本质”,人有绝对自由. 萨特的存在主义是彻底无神论的,他坚决反对外在的上帝对人的决定性.由于萨特相信,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人都有选择权.所以,萨特否认一个人行事时的任何客观理由,客观条件固然是有,但是否接受条件的影响,则是由人自己说了算.很多人认为自己犯了什么错,是受了外在条件或过去状况的影响,但归根到底,至少他们任由这些客观因素发挥作用,而不想办法主动改变或制止,所以他们仍然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失去了外在真理或外在上帝的限定,人便有了做任何事情的自由,所以,人理应为自己所做的这一切负责,而不能推卸,这就是“绝对自由”的代价——“绝对责任”.若从心底里接受外物的限定,而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绝对自由,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绝对责任的人,其实是在欺骗自我. 为什么人们普遍要欺骗自我,放弃自由呢?因为“绝对自由”并不会给人带来安乐,反而会带来巨大的无依靠感、惶恐感和责任感,这就是人生的“苦恼”.为了逃避这让人劳累的自由,人们学会了推卸责任,学会了自我欺骗. 五、从个人主义到社会主义——萨特与马克思的对话 存在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反对外物的限定.然而,萨特在后期著作《辩证理性批判》中,其思路发生了重大转变,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不再是人可以自由选择的东西,这就是人“实践惰性”的结果,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异化.萨特实际上企图把存在主义“马克思化”,尽管他坚决反对其唯物主义部分,但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理论是符合当代自由主义革命理论的“活的哲学”. 萨特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其历史辩证法,但对其作了个人实践论的改造.所谓历史辩证法,就是按时代精神解读评判历史事实,并且经历不断否定原有解释的辩证过程. 萨特探讨了对历史的认知如何随时代变化而不断更新的问题.他从个人的诞生开始解释,认为个人的诞生,是对自身无机物本质的有机性的否定,让无机界的规定性变为有机生命的自由性.然而,无机的自然界仍然会牵制人的生存,个人最终要回归到无机的自然中去,这是自然对人的否定.是为历史辩证法的第一个圆圈:人-物质-人-物质的连环中介,即物质需求与匮乏这一矛盾的辩证法. 接着,实践惰性又否定了前一辩证法,若干个人组成“群集”,成为物质生产的一个环节,人被异化,丧失主体性,而生产物的奴隶.接着又是否定之否定,产生生产力革命,个人的主体性再次被唤醒——个人摆脱了“群集”这一原始生产形式,建立具有生产分工的“集团”,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超越既定的生存状况,实现了新的生活可能.这是历史辩证法的第二个圆圈:落后的生产力与新的生产方式的矛盾转化. 以后,实践惰性再一次否定了辩证法——生产集团的各部分被功能化,个人丧失主动性,变为生产机器某部分的零件,生产集团也蜕变为“人吃人”的官僚国家.随后个人意识再次被唤醒,反对现有官僚制度,引起新的革命····异化-革命-异化-革命-···历史辩证法就在这一循环中不断前进. 萨特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超越的当代哲学,而存在主义只是为了补充马克思主义的人本学空白.他从个人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向的努力,还可以从他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支持中看出来.不过,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以个人的存在作为理论基础,而不是社会存在,而且,他是否在现实社会中找对了理想的寄托,这也是个值得商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