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病是什么病?3Q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3:50:55
白喉病是什么病?3Q

白喉病是什么病?3Q
白喉病是什么病?3Q

白喉病是什么病?3Q
…… 白喉(Diphtheria)…… 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咽、喉等处粘膜充血、肿胀并有灰白色伪膜形成为突出临床特征,严重者可引起心肌炎与末梢神经麻痹.白喉属中医学温病范畴,中医文献中的“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白喉风”等包括本病. 病原体及流行病学: 白喉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耐寒,耐干燥,在干燥飞沫中能生存24小时以上,在干燥伪膜中能生存数月,在水和牛奶中可存活数周.但加温56℃10分钟即可杀死.按其菌落形态的不同及对淀粉发酵的特点,白喉杆菌又可分为轻、中、重三型,但所产毒素相同. 传染源为病人与带菌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食具以及食物传播并造成流行.多见于秋冬季节,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近年由于白喉类毒素的推广接种,成年患者相对增多,但病后可获持久性免疫. 现代医学病理: 白喉杆菌侵袭上呼吸道粘膜后,在表皮上皮细胞内增殖.麻疹、猩红热、百日咳及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对本病感受性增强.白喉杆菌外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由外毒素对粘膜的损害,导致纤维蛋白、坏死细胞及白细胞、细菌凝结而形成伪膜.伪膜可见于鼻、咽、喉、结膜、耳、外阴、皮肤破损处等部位.外毒素吸收可引起寒热,头身疼痛等全身中毒症状.可并发休克、心肌炎、神经麻痹、中毒性肾病、支气管肺炎以及肝脏、肾上腺皮质等脏器损害.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白喉病属温病范畴,中医学文献中的“喉痹”、“喉风”、“锁喉风”、“白蚁疮”、“白缠喉”、“白喉风”等包括有本病.郑梅涧《重楼玉钥》说:“白喉乃由热毒蕴结肺胃二经,复由肠寒,下焦凝滞,胃气不能下行,而上灼于肺,咽喉一线三地,上当其行,终日蒸腾,无有休息,以致肿且滞,溃见闭矣……”. 中医学认为,白喉的病因为温疫疠气或疫毒燥热时邪,当素体肺肾阴虚加之干燥气候的影响,如秋冬久晴不雨,则邪易从口鼻而入,直犯肺胃,酿成阴虚阳热而发病.《重楼玉钥》还提到“……或多服辛热之物,感能而发”的饮食因素.咽喉为肺胃之通道,外感疫病之毒,直犯肺胃,流过经络.疫毒与气血相搏,故红肿热痛,腐烂而成伪膜,以致气道不和或梗塞.热毒内陷心肾,耗阴伤气,以致酿成阴虚阳微之候(约相当于白喉性心肌炎).热毒流注,阴损络伤,故致麻痹.邪毒痰浊,窒于喉间气管,使肺气的升降清肃功能发生障碍,轻者出现发热喘咳,干咳如吠,声音嘶哑等的痰浊窒盛证候;重者出现面色苍白,痰鸣唇绀,吸气困难等喉部梗阻证候.有的学者认为白喉发病多见于秋末春初,应属于伏气温病或伏温外加新感触发的范畴.白喉发病,其本在于手太阴肺经,其标在于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累及他经者,是火毒弥漫,传变五脏六腑的过程.如果肺中燥火久郁不解,三经本证未罢,更导致五脏俱虚.故可将白喉整个发病过程划分为邪盛与正虚两个阶段,前两型为邪盛,后二型为正虚.近年来,白喉症候趋于轻化,危重证候较少见. 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多数为2~4天. 咽白喉:最常见,依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以下类型. 1. 普通型:起病较缓.有咽部疼痛或不适感,咽中度红肿,扁桃体上有片状假膜,呈灰色,周缘充血,假膜不易剥脱,用力擦去周围有渗血.常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全身症状有轻度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婴幼儿表现为不活泼、哭闹和流涎. 2. 轻型:咽部轻痛及红肿.假膜局限于扁桃体,其一侧或两侧有点状或小片状假膜.全身症状有低热、乏力. 3. 重型:普通型未及时治疗,假膜迅速扩大,由扁桃体扩展至悬雍垂、软腭、咽后壁、鼻咽部和喉部.假膜厚,边界清楚,呈灰黄色或黑色,周围粘膜红肿明显.扁桃体明显肿大.颈淋巴结肿大、压痛,周围组织可有水肿.全身症状严重,有高热、面色苍白、高度乏力等.常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4. 极重型:起病急.假膜范围广泛,多因出血而呈黑色.扁桃体和咽部高度肿胀,阻塞咽门,影响呼吸,或因有坏死形成溃疡,有腐臭气息.颈淋巴结肿大,软组织水肿明显,形如“牛颈”.全身中毒症状极重,有高热、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脉细速、血压下降、皮肤粘膜出血.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奔马律等. 喉白喉:多为咽白喉向下蔓延所致,原发性少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梗阻症状,有声音嘶哑或失音、呼吸困难、犬吠样咳嗽、呼吸时有蝉鸣音.梗阻严重者吸气有三凹征,并有惊恐不安、大汗淋漓、发绀,甚或昏迷.如未及时作气管切开,常因窒息缺氧和衰竭而死.假膜也可向下延至气管、支气管,形成气管、支气管白喉.此时呼吸困难更重,气管切开后,一度缓解的呼吸困难短期内再度加重,假膜如被吸出或咳出后,呼吸困难立即减轻或缓解. 鼻白喉:见于婴幼儿,多与咽、喉白喉同时发生,单纯性鼻白喉很少见,主要表现为鼻塞、流粘稠的浆液性鼻涕,鼻孔周围皮肤发红、糜烂、结痂,经久不愈,鼻中隔前部有假膜,张口呼吸等.继发性鼻白喉,除上述表现外,中毒症状较重. 其他部位白喉:皮肤白喉见于热带地区,表现为经久不愈的慢性溃疡,表面复有灰色膜状渗出物,病灶多在四肢,无中毒症状.其他如眼结膜、耳、口腔前部、女孩外阴部、新生儿脐带、食管和胃等,也可发生白喉,但极少见. 并发症: 1. 中毒性心肌炎:最常见,发生率约10%,心电图异常者可达25%左右.多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心电图检查有心肌损害、传导阻滞等改变. 2. 周围神经麻痹:多见于病程第3~4周.主要侵犯颅神经,以舌咽神经受损引起的腭咽肌瘫痪最为常见.此外,可见眼肌、面肌、四肢远端肌、肋间肌、膈神经肌、膈肌等瘫痪.白喉引起的神经麻痹,一般可在2-3个月内恢复,不留后遗症. 诊断: 1. 流行病学:当地有流行史,秋冬季节高发,患者属易感者. 2. 临床表现:(参前) 3. 实验室检查: 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化验:用2%亚碲酸钾溶液涂抹在伪膜上,20分钟后伪膜变为黑色或深灰色为阳性,提示棒状杆菌感染. 细菌培养:取伪膜周缘分泌物作涂片和培养,检查白喉杆菌. 免疫学检查:白喉杆菌毒素试验及毒力试验均呈阳性者应视为白喉病人,毒力阴性者为带毒者.二者均阴性则可否定本病. 鉴别诊断: 1. 急性扁桃体炎:本病较白喉起病急,热度高,咽痛剧烈,红肿显著,扁桃体上的点或片状黄白色渗出物松散易剥去且不易出血. 2. 鹅口疮:多见于消化与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的婴幼儿,多不发热,膜洁白象豆腐渣,且多在口腔前部涂片可检见念珠菌. 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咽部也可有白膜,但症状多轻,且血片可发现异常淋巴细胞增高(10~30%或绝对值在1×109/升以上),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 4. 其他:咽白喉应同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引起的咽炎相鉴别,喉白喉应同急性喉炎、喉头水肿、气管异物相鉴别,鼻白喉应同慢性鼻炎、鼻内异物鉴别. 现代医学疗法: 1. 一般护理:严格隔离,不少于7天,卧床休息2~4周,有心肌损害时应延长至4~6周甚至更长.对患者用过的器皿煮沸15分钟消毒,或用2%来苏浸泡.烦躁不安者,可给镇静剂,如注射硫酸镁.给予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饮食与维生素B、C,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2. 药物治疗: 白喉抗毒素:宜早期、足量.依据病情轻、中、重不同,剂量分别为2~6~10单位,肌肉注射.注意使用前进行皮试:用生理盐水稀释10倍后取0.1ml注于前臂屈侧皮内,15~30分钟后无过敏反应(红肿)方可应用,过敏者须先做脱敏治疗. 抗生素:青霉素40~80万单位肌注,2次/日.也可用红霉素、四环素,或联用. 其他:中毒症状严重患者酌用皮质激素;并发心肌炎患者静注高渗糖、能量合剂、维生素C、B6等;喉梗阻患者可气管滴入α蛋白酶;出现神经麻痹患者者可用B族维生素B1、B6、B12等.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 疫毒犯肺型: 症状: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咽喉出现伪膜,舌红苔薄白略干,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方药:除瘟化毒饮加减. 桑叶10克,葛根30克,生地20克,山豆根15克,黄芩12克,贝母12克,土牛膝12克,沙参12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2. 疫毒化火型: 症状:壮热心烦,咽干疼痛,咽喉伪膜迅速蔓延,色黑,颈肿显著(“牛颈”),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解毒清热,泻火救阴. 方药:白虎汤、犀角地黄汤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生石膏20克,知母12克,生地20克,水牛角10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板兰根20克,玄参15克,银花15克,山豆根15克,牛蒡子12克,甘草1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3. 肺气阻遏型: 症状:伪膜迅速增大,咽干喉紧,犬吠样咳嗽,喉间有痰,呼吸急迫,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祛痰通遏,解毒利咽,清热泻肺.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黄6克,杏仁12克,石膏15克,甘草9克,浙贝母12克,山豆根15克,葶苈子10克,川军10克(后下),土牛膝根15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可配服竹沥膏、鲜竹沥水. 4. 阴虚肺燥型: 症状:咽干口燥,伪膜干黄,大便燥结,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 生地20克,玄参15克,麦冬12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浙贝母12克,黄芩12克,山豆根15克,土牛膝15克,板兰根15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5. 心肾亏损型: 症状:面色苍白,精神麻木,心悸胸闷,舌淡苔白,脉结代或数急. 治法:养阴复脉,补气固脱.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 党参15克,炙甘草15克,阿胶12克(烊化),麦冬12克,生地20克,麻仁15克,瓜蒌15克,薤白12克,五味子1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 6. 毒窜经络型: 症状:语塞咽梗,呛咳或口眼歪斜,肢体瘫痹,舌淡红、苔白、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舒筋活络. 方药:养正汤加减. 熟地20克,首乌15克,玉竹12克,麦冬12克,山药30克,白芍12克,桑枝10克,木瓜12克,鸡血藤15克,丹参20克. 水煎服,一日一剂,早晚分二次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