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诗经中的文化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3 19:13:38
有关诗经中的文化知识?

有关诗经中的文化知识?
有关诗经中的文化知识?

有关诗经中的文化知识?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①.(一章)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②.(二章)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③.(三章) ①毛传:“姝,美色也.俟,待也.”朱熹曰:“静者,闲雅之意.城隅,幽僻之处.不见者,期而不至也.”马瑞辰曰:“《说文》:‘隅,陬也.’《广雅》:‘陬,角.’是城隅即城角也.”“诗人盖设为与女相约之词.”按城角较城垣高且厚,故其下僻静,宜为期会之所也. ②娈,毛传曰“美色”;炜,“赤貌”. ③毛传:“荑,茅之始生也.”郑笺:“洵,信也:茅,絮白之物也.”朱熹曰:“牧,外野也.归,亦贻也.”“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 《静女》是一首很美的诗,意思并不深,却最有风人之致.但是因为诗里有了城隅,有了彤管,解诗者便附会出后宫,牵缠出女史,引申出许多与诗毫不相干的故事.如果把历来解释《静女》的意见裒为一编,题作“《静女》外传”,或者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序称:“《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朱熹反序,曰:“此淫奔期会之诗也.”吕祖谦遵序,曰:“此诗刺卫君无道,夫人无德,故述古贤君贤妃之相与.”林岜的说法则颇含幽默:“自其邪者而观之,则此诗皆相悦慕之辞也.自其正者而观之,则此诗乃礼法之意也.”明人韦调鼎说:“此民间男女相赠之辞.序以为刺时,欧阳公谓当时之人皆可刺,于本文尚有间矣.毛郑泥‘静’字,又不解‘彤管’之意,强附为宫壶女史之说.张横渠、吕东莱又曲为之解,皆以辞害意矣.郑、卫男女相谑之诗颇多,而拘拘指为刺其君上,何异痴人说梦也.”比后来清人的许多说法倒还明白得多. 关于《静女》的纷争一直持续着,“彤管”的文章且越做越大.不过借用清人蒋绍宗的所谓“读诗知柄”,则可以认为《静女》之“诗柄”不在“贻我彤管”,却在“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写男女之情,自无疑义,却不必牵扯“女史”,也不必指为“民间”.后世所谓的“民间”与先秦之“民间”并非一个概念,或者干脆说,先秦尚不存在后世所说的那样一个“民间”.“曰‘静女’者,亦其人私相爱慕之辞耳”(刘始兴),适如《召南·野有死庸》之称“吉士”.“爱而不见”之“爱”,或援三家诗,以为是“荽”的假借字,即训作“隐蔽”,但诗中似乎没有这样的曲折.《小雅·隰桑》“心乎爱矣,暇不谓矣”,可以为此句作注.焦琳曰:“下云‘不见’,为待之尤久,而下二章追数从前之事,为更久更久.”“待之久而不至,爰想其相约之时也.”“彤管既静女所贻,则贻之之时,必有其言语,必有其笑貌,此亦明明易知者耳,然则此章所谓‘美’,即所谓‘娈’也,即贻彤管时之言语笑貌之情态也.”“待之久而不至,又想其最初始见相与通情之事也,当日游行郊外,适见伊人,在己尚未敢轻狂,在彼若早已会意,茅荑俯拾,于以将之,甚非始念之所敢望者,而竟如愿以相偿,故曰‘洵美且异’也,今茅荑虽枯,不忍弃置,悦怿女美,彤管同珍,夫岂真荑之为美哉,以美人之贻,自有以异于他荑耳.”这一番串讲,虽稍稍嫌它把诗作成了“传奇”,毕竟不乖情理.而马瑞辰以为诗乃“设为与女相约之词”,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意见.其实实中见虚不妨说是《风》诗中情爱之什的一个十分显明的特色,它因此一面是质实,一面又是空灵.李商隐诗“微生尽恋人间乐,只有襄王在梦中”,此间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意思,不过若化用其意,那么正好可以说,《诗》总是有本领把微生的人间乐,全作得一如襄王之梦中.说它是臻于生活与艺术的统一,那是后人总结出来的理论,而在当时,恐怕只是诗情的流泻.惟其如此,才更觉得这平朴与自然达到的完美,真是不可企及